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1,090】

認識經典-歷久彌新 35年《淺語的藝術》換新裝

內容

認識經典-歷久彌新 35年《淺語的藝術》換新裝
2011-11-05 中國時報 【李金蓮(本報記者)】
     西方知名的作家常會出版暢論自己寫作專業的書,譬如安貝托.艾可的《悠遊小說林》、史蒂芬.金的《史蒂芬.金談寫作》……等;在台灣,除了張大春的《小說稗類》(時報),很少見作家寫作這類型作品。倒是兒童文學作家林良早於1976年,便出版了《淺語的藝術》(國語日報)一書,定義何謂「兒童文學」,是難得一見的作家論文學之作。該書流傳35年,「淺語的藝術」一詞也成為「兒童文學」最基本的審美標準,投身兒童文學創作者,無不得經過「淺語的藝術」這一關的檢驗。

     日前國語日報重新修訂目錄、換新封面,推出新版《淺語的藝術》;在文學各門各派的流變中,一部35年前的舊著,本身又是否經得起檢驗?它對兒童文學的解釋是否過時呢?

     顧名思義,「淺語」意指兒童聽得懂看得懂的文字,「藝術」意指作品的文學表現。台灣的兒童文學創作者眾,但能夠同時達到淺語和藝術兩項標準的作品,卻並不多;能夠讓一代一代小讀者共同捧讀的作品,也屈指可數;甚至於,仍有出版社看輕兒童文學,以廉價稿酬,找寫手在極短時間內量產故事,再便宜賣到學校。由此看來,《淺語的藝術》依舊是一盞明燈,指引著本土兒童文學的未來。

     淺語並不容易,淺語並非幼稚的語言,淺語更非一揮而就。林良在書中舉日本作家香川茂為例,他為了寫一本關於鯨魚的故事,花了3年時間閱讀相關書籍、向科學家請益、到水族館觀察,培養與「要寫的東西」──鯨魚的情感,做足了寫作前的準備,甚至生病住院期間,也整日在腦海中構思故事與畫面,一遍一遍,反覆推想,等到出院時,他立即找來紙筆,寫!3年的準備、1年的寫作,香川茂完成了《冰海小鯨》一書。林良認為,作家的工作跟任何工作一樣,都是很辛苦的,需要恆心跟耐性,「不肯用心思的作家,等於給兒童文學下了一個不雅的定義:兒童文學作品就是『膚淺的作品』。」

     對於兒童文學該不該擔當「說教」的任務,林良也有敦厚而精闢的見解。他先是承認兒童文學不能單講藝術,而忽略它產生的影響,繼而引用《黑奴籲天錄》一書為例,作者史竇夫人沒有到過實行奴隸制度的美國南方,也從未提出改善黑人生活的建議,她只是在小說裡講述了一個黑奴湯姆受苦的故事,卻以文學特有的「感性的力量」改變了美國的歷史。林良強調作家的任務在提供「感性的力量」,「急著要說教,急著要把話說明白」,不如直接去寫論文。

     在與《淺語的藝術》新版同時推出的《純真的境界》(國語日報)書中,林良談及兒童的純真之眼,兒童透過文學用其純真的眼光看待世界,說明了兒童文學的美學追求就是「純真」,因為純真,「所以能夠補捉事物的真正美趣」。

     《淺語的藝術》看似是寫給創作者的,但其實也是讀者所需。讀者對兒童文學的教養,能夠提供一個創作好作品的溫床,培育傑出的作家。讀者若是無法分辨作品優劣,那麼,淺語如何成就出藝術?

     今年87歲的林良,創作不輟,除了《淺語的藝術》和《純真的境界》,近日並推出新書、為國中孩子而寫的《林良爺爺的30封信》(國語日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