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897】

書人物-楊凱麟《祖父的六抽小櫃》人與物之間的密語

內容

書人物-楊凱麟《祖父的六抽小櫃》人與物之間的密語
2011-11-19 新聞速報 【楊索(作家)】
 
     其實,楊凱麟並未趕上民藝收藏的盛世。5年多前,他初抵此領域,販仔們都說「你來晚了」,但是,他就像執迷的淘金者,即使礦脈已被淘盡,仍日以繼夜汰洗金砂,奔馳於搜尋台灣的老東西。

     他形容那段時期,最鮮明的影像就是透過擋風玻璃,看到眼前一條黝黑、永無止盡的道路。猶如德國導演溫德斯的公路電影,旅人行走天涯,漸漸失去方向感,手握方向盤的楊凱麟,腦海中是對生命躁動的迫問。

     老家僅存祖父的六抽小櫃

     不過,他並沒有白走這趟民藝路,即將出版的新書《祖父的六抽小櫃》(麥田),記錄了他豐碩的歷程。楊凱麟實踐民藝美學的故事,要從他的家庭背景說起。

     楊凱麟是嘉義人,父親經營文具中盤,母親則是台南人。他說,父母生長在兩個城市的中正路,都是最繁華的街道。母親的家族有文化底蘊,一家好讀,府城知名作家許達然就是楊凱麟的親舅舅。

     楊家早年的木造洋樓裡,四處是祖父一代即使用的檜木傢俱。住在那裡時只道這些都是尋常事物,等到老屋改建,楊凱麟負笈巴黎8年多返家,他從小所見的老傢俱不復在,唯有祖父生前珍惜的一座有6個抽屜的小櫃,樣貌完整。於是他將這座6抽小櫃帶回居所,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穿街走巷,跟隨販仔去尋找老民藝。

     鉅細靡遺描摹民藝之途

     任教於高雄中山大學及北藝大的楊凱麟,是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的哲學博士,研究傅柯和德勒茲。新書的書寫形式極具條理,但完全不掉書袋,整本書很具可讀性,即使不熟諳民藝的讀者,都可能被他精彩的尋寶過程吸引。

     楊凱麟著迷於細節,他就如普魯斯特細描記憶中的瑪德萊娜糕點般,鉅細靡遺描摹民藝之途的所見所聞,器物與人皆有情。在他筆下,過去從未被報導過的民藝「販仔」,他們的形貌、風格、行事作風鮮活浮現。

     例如,一位五官粗礪的徐仔用不甚通順的文字寫出一本民藝書,並在首頁自述「民藝是余一生志業」。楊凱麟深入南台灣城鎮臟腑,屢遇痴狂奇人,令他一度想放棄所學,追隨他們的腳蹤。

     楊凱麟認為空間是「軟的」,可以隨他不同階段收藏的老傢俱及器物,不斷調整挪移,總能歸列恰到好處。他睡紅眠床,用有一百多格的醫生檔案櫃來放襯衫。書桌案頭擺著3寸的廣澤尊王,當心緒不寧時,他與這尊「赤顏金甲,短胖的身軀有童稚般神情」的尊王對看,整個人即沉靜下來。

     「器物的生命比人長久,」楊凱麟說:「並且,人和器物的緣分,往往是器物在尋找主人,而非人去尋物。」他曾經跟著販仔進入一座幽暗老宅,進去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找什麼,在這座黑暗、雜亂的屋舍內,忽然,一件傢俱就在他眼前煥發出光彩,猶如其他物品皆不存在。

     他買過一對極品憨蕃,過程更神奇。那時期他正著迷木雕,進入販仔處,雖看到這對憨蕃,但因為價格太高,並未買下。其後數月間,販仔的店人潮川流,但似乎沒人見到這對屈膝蹲坐的喜氣憨蕃。而楊凱麟一回回地看,愈看愈討喜,終於以合理價格帶回家,買入後才知獲得至寶,感覺是這對憨傻的蕃人專為等他。

     老民藝品形塑集體記憶

     有所得也有所失,他曾有一座附暗屜的櫃子,因為無處放,民藝界的友人遊說要買,他在不捨的心情下割愛,沒想到兩星期後,在一家民藝品店看到這座櫃子挨擠在角落等待出售。楊凱麟說:「那時,我感覺像是自己的孩子被送到人肉市場。」店主開價高於原價3倍,楊凱麟一度衝動想購回,幾經思量打消念頭,他望著這座櫃子,想起它的暗屜,有如人與物之間獨有的祕密。

     楊凱麟有滿室檜木老傢俱,有散發昏黃光暈的牛奶燈,有普普風的舊沙發,林林總總,像是揪團入室。他說,這些器物都有前人使用數十年的手澤,「不像新傢俱總有一股刺目、刺手的『賊光』;老傢俱和器物隨光線變化,有一種經過歲月洗滌的靜謐光彩,人的生活態度會跟著慢下來。」

     楊凱麟雖不賣弄所學,可是這冊書仍然深藏他所信仰的哲學。楊凱麟說,他從民藝世界所獲得的感動透過書來呈現,「這是一個思想的邀請,台灣的老民藝品跟我們的集體記憶貼和。」他生活其中,與物依存,呼吸到一種已滅絕的氣味,那種美好讓他真實地感受到「一種活在先人遺澤的土地,不再是沒有根」。

     說這句話時,坐在北藝大咖啡座的楊凱麟,臉上憨笑的表情,與他珍藏的民間偶像有幾分相似。背後遠處是黃昏台北城和山景,風涼了,細微雨絲飄下來,但我心中浮起一股暖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