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05】

世界 書 房-大獎小獎落巴黎

內容

世界 書 房-大獎小獎落巴黎
2011-11-19 中國時報 【郭光宇】
     頒獎這件事,也許最能看得出法國人的世故和纖巧。每年一到了穿上大衣的11月,大大小小的文學獎項就像煙花一樣連鎖綻放,提醒民眾該為冬眠備好精神食糧了。這樣的熱鬧一直持續到12月,接下來又是聖誕節。引誘人家買書看書,沒有比這更技巧的設計了!

     伽利馬的文學季

     伽利馬出版社今年創社一世紀,這次一舉包辦了龔固爾、何諾多和麥迪西獎,風光無限,果真是法國的文化重鎮。

     奪下今年龔固爾獎的《戰爭的法國藝術》(L’Art francais de la guerre),作者是來自里昂的中學生物老師杰尼(Alexis Jenni)。他之前寫過兩本沒出版的小說,自認為是個「星期天作家」,然後48歲丟出這本634頁的鉅作,一鳴驚人。法國文壇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蘇珊大嬸,這次的得獎也特別像得獎。

     在這本史詩般的小說裡,杰尼借由一位傘兵在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的經歷,探討法國的殖民主義和國族認同議題。該書問世之後叫好又叫座,書評大都對這本風格古典的作品表達了該有的驚喜和敬意,但或許也由於寫得中規中矩,不免招來一些毒舌批評。

     初生之犢嗆聲

     杰尼的批評者之中,最令人側目的莫過於剛摘下百花文學獎的德法樂瓦(Marien Defalvard)。這位後生只有19歲,一管希臘鼻,一頭飄逸的鬈髮,說起話來字斟句酌,像是從浪漫時期跑出來的文青。這樣的倔強會讓人想起當年的叛逆,其實還是很動人的。

     德法樂瓦的得獎作品《存在之時》(Du temps qu’on existait)是他的處女作,讓一位富家子弟在回憶和冥思之間來回穿梭,叨叨絮絮訴說自己的一生。激賞的人說他像普魯斯特,是極致的抒情;不屑的人也說他像普魯斯特,是極致的老氣。

     杰尼和德法樂瓦,一大一小,都是這次文學季備受矚目的新星。《新觀察家》稍早還安排了一場對談,席間很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不過就在幾天之後,當維基百科編輯群討論是否該增添《存在之時》的條目時,德法樂瓦凍未條,立刻就跳進來為自己抱不平:為什麼杰尼先生這位「一本平庸之作的作者能在這個網站擁有一席之地,而我卻不能呢?」

     看來真的等不及了。

     為傳奇立傳

     不過今年文學季最鮮明的特色,要算是形形色色的傳記了。這是一種柔軟的暗示:在文字世界裡,蓋棺論定既不可能,也談不上必要。

     何諾多獎選出了《利莫諾夫》(Limonov),主角不是別人,正是現年68歲的俄國異見人士愛德華.利莫諾夫。在這本紀實文學中,導演作家卡黑爾(Emmanuel Carrere)勾勒了這位鬥士戲劇化的人生:他是布里茲涅夫時期的地下英雄,曾跑到紐約當街友、當俄傭,之後在巴黎成為文壇活躍份子,91年回歸俄國,至今還在為自己的理念奔走。

     卡黑爾在接受訪談時表示,他想借助《利莫諾夫》這本他山之錯來思考法國的處境。利莫諾夫在得知該書得獎後,用溫柔堅定的聲音說了一些法俄之間的差異:法國其實是個「守舊的國家,立基於教條主義;俄國是窮、是暴力,不過卻比較現代。」

     《解放報》的文藝批評家蘭東(Mathieu Lindon)出版了散文《愛的意義》(Ce qu’aimer veut dire),向他摯愛的兩位長輩致敬,沒想到也打動了麥迪西獎的評審,讓他直呼意外。書中所說的愛,是作者年輕時與傅柯的愛,也是他和父親的愛。同性情誼和親子之情在無數的點上傾軋、競爭,卻又相互補足。他的訊息非常地烏托邦:愛到深時,是不需要去區別的。

     由女性評審決議的費米娜獎,今年頒給了《簡.曼斯菲爾德 1967》(Jayne Mansfield 1967)。曼斯菲爾德這位50年代的性感尤物,常被世人譏諷為冒牌夢露,香消玉殞時不過34歲而已。記者作家李貝哈提(Simon Liberati)有志為她平反,聚焦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年,讓她從有胸無腦的過氣性炸彈,搖身一變成為變裝秀的精神教母,從而揭開了紐約的俗麗年代。

     文字動能運作至此,這次的文學季也該了無遺憾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