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822】

療癒,藏在身體裡/從創傷復原到生命整合

內容

療癒,藏在身體裡/從創傷復原到生命整合
2011/11/15 
【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張老師文化《療癒,藏在身體裡:從創傷復原到生命整合》】

 
書名:療癒,藏在身體裡:從創傷復原到生命整合
作者:凌坤楨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19日
 
內容介紹:

創傷,在身體;療癒,也在身體。

有些人不斷往外尋求心靈課程,不斷上課,經歷一個又一個老師,學習一個又一個心靈秘法,但不往內清理,作者認為是方向上的謬誤。本書作者發展出一套以身體取向為基礎、從而深入至意念層面的創傷復原技法。幫助我們再次學習信任身體,並讓身體做它「最擅長的事」──維持生存,維護健康,臻至安然。


新書內容搶先看:


尋求合一的旅程


使流離的得以歸返,使被斥拒的能重回整體,尋求合一與歸屬,這是人性的趨勢,也可以說幾乎所有心理治療的工作,都依循著這個原則,期待能迎回那個被遺棄、被排斥的部分。

這些部分(part)包括了:某個不被喜歡的特質、內在的衝突,例如某個「衝突的自我」、陰影以及創傷的漩渦、成長過程中被遺棄的受傷內在孩童……,而在某些古老文化的能量療法裡,則會以「散落的靈魂碎片」來形容。

有些事情在發生的當時未能得到完整,治療者的工作就是試著讓它得以完整。事實上,治療工作是使事物得以完整的工作,也就是讓未完整的形態劃下句點,才不會在身心的完型地圖裡留下殘痕。

任何一個個人成長的工作都有賴於這個基本原則:凡是被排除的、人格中被斥拒的面向,都需要被看到(得到注意力)、被接納,並在心中有個位置(存在的合法性)。

而從個人擴大到家族層面,也是如此。在家族排列體系裡,也要能看見並納入家族中被排斥在外的成員。家族系統排列是療癒工作,重點在於重整家人間的關係,將被排除的成員帶回家族畫面中──用愛納入,承認他並記住他。

如同那個流落在外、孤獨的日本老兵。

因為創傷與受苦,都源自於分裂,有某個部分被阻絕在外,與本體失去了連結,猶如一條河流,內在的部分被隔離了,而形成了一個個冰凍的小水窪──有的很大,像個大湖──想像當它解凍了、釋放了,那會有多大的能量回歸呀!

但當一條河流與其他的河流失去連結,甚至與大海也阻絕,它就不再流通與更新,失去源頭且沒有歸處,結果就是日漸枯竭。

療癒的工作始於看到這種分離,打開阻塞與封鎖,生命的河流就才能繼續流動,流到需要滋潤的地方。


症狀的意涵

療癒的工作也始於聽到某種呼喚。症狀就是一種呼求!

症狀是一種「不完整的事件」,它就是那個被隔離、被阻絕在整體之外的部分。但它卻強而有力地在某個深處騷動著,就像一個被關在家門外的孩童會用力敲門叫喚,急著回到他所歸屬的家中。

精神治療心理動力取向(psychodynamic approach)認為「病症」是需要被治療的,但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則主張症狀不只能協助診斷疾病,也是解決問題的途徑。因此,病患表現的症狀代表其潛意識與外界的阻隔(象徵或隱喻上的),也明顯反映出案主具備內在的資源及潛能。所以,症狀代表尚未述說的故事。

艾瑞克森學派假設症狀象徵生命靈魂想要來幫助一個人成長,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症狀也提供了一個潛力。

當症狀臨到一個人的生命時(此時它讓他受苦),我們可以認為,「這次,你的生命想要嘗試另一個更完整的東西。它要來挑戰你了!」

紀立葛曾經遇到一個要自殺的案主,他想著「哇,當自殺變得如此必要,你的內心深處一定有很深的東西。只是那個東西還不知道該如何表現出來。」治療者由是思考,到底那個充滿潛能的、比較深的,它看來是讓人不喜愛的、相反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它為什麼出不來?

我們可以想到那個因為妹妹過世而生氣有人遲到的哥哥,那位想吃卻又不讓自己真正吃到的童年飢餓的女士,那位憐惜父母為錢煩心而不讓自己享受富裕的女士……「症狀」是一種不健全的表達──裡頭有些東西要出來,要被看到,但是它不知該如何正確地表達。它的騷動和擾亂,就是一種呼求治療的聲音。

我們可以把「症狀」視為一種缺乏容器、缺乏適當支持來容納其改變的意圖。我們的挑戰在於辨識它(聽懂它),允許它存在,透過一個「給予容器的儀式」,給出一個讓它流通的「空間」。

想想,當原來的容器(我們的舊自我)裝不下新東西時,它不是被迫要做很大、很快的改變(這改變有時很痛,有時則扭曲了);就是要學習溫柔地承接。 

創傷事件來衝擊我們的自我,當容器(舊我)裝不下它時,要學習溫柔地承接,擴大這容器(打開空間),溫柔地釋放(讓它流通),而我們(新我)也得以更新並擴展。


一個準媽媽的實例

有位學員懷孕了一段時間,她滿心期待這個小生命的到來,為此她做了許多準備,包括布置了一間嬰兒房。她來詢問我有哪些類型的胎教音樂可以聽,聊天時她說了一件讓她有些憂心的「奇怪」事件。

她說當她在嬰兒房裡逗留時,有時會感到背痛!當她跟胎兒說話時(我們催眠課程有教到一些潛意識溝通的概念),背上的痛也會一陣一陣地傳來。她擔心是否脊椎或其他地方出了問題,害怕會影響懷孕後期以及生產的狀況?

我不能提供醫學方面的諮詢,但是我聽到「症狀」作用時的特定時機,也感到好奇。我帶她做了一個「詢問症狀」的簡潔過程。

「詢問症狀」的程序來自NLP「與部分溝通」(communicate to the part)的概念,把某個身心的不適視為一個訊息,這訊息來自某個我們還不知道的「部分」(part)。首先區辨該不適的部位,輕柔地注視著它,包括它的位置、形狀、大小、質感、溫度等等感覺特徵;接著感謝它,並詢問它的意圖。這過程需要進入淺的催眠 (light trance),並且放開頭腦,靜待來自於身體或潛意識的回應。

當我請她專注在背上痛的部位時,她開始沉入一種催眠狀態,眼神變得深邃但空洞,身體蜷曲縮小了,有個遙遠的記憶把她帶回去。「阿嬤……阿嬤……」小女孩的聲音,她用台語呼叫著她的奶奶。

她一邊流淚一邊跟我說她浮現的記憶。小時候她由奶奶帶大,奶奶的背已經駝了,記憶中有數不清的日子,奶奶背著幼小的她下田撿拾地瓜、拔折菜葉,打水和做飯。窩在奶奶的駝背上很舒服,奶奶很疼她……她用溫柔遙遠的聲音訴說著奶奶。

接著她湧出許多淚水,顫抖的啜泣幾度中斷說話。後來她上小學了,開始不喜歡駝背的奶奶來學校接送,幾次發脾氣後奶奶也懂了,只好躲在小巷口等她旁邊的同學都離開了才現身,接過她的書包,拉她的手,回家。

有件事情她不能原諒自己。上了大學她也搬離鄉下,同學們知道她住在鄉下,鬧著說放假時要來她家度假抓魚和摘水果。她懷著憂慮和期待──約好要來的同學中有個她暗自喜歡的男孩──費心地準備好零嘴、釣竿、補魚網,同時鄭重地要求奶奶那天要窩在自己房間裡不要出來,直到同學們都出門。

當天一群年輕人在客廳聊天時,奶奶憋不住尿急,慢慢踱步出來往廁所走,她暗戀的男孩看了叫了聲「阿嬤好!」奶奶抬頭開心地看了這男孩正打算接口,她趕緊說「這是隔壁的阿嬤,來我家借用廁所的。」奶奶低了頭,她也轉過頭去──她不能看奶奶的臉──轉了話題拉同學們出門去玩。

背痛的感覺消失了,但取代的是心酸──很深的自責和悲痛。奶奶已經過世了,她聽說奶奶過世前幾個月問到幾個孫子,還叨唸著她怎還不生小孩,她希望能抱抱曾孫子。她還想起來,第一次背痛是去醫院產檢,在等候時跟旁邊的孕婦聊天,分享第一次懷孕的緊張心情。對方說到超音波掃瞄有點問題,緊接著說一句:「但不管孩子生下來怎樣,我都會很愛他!」就在那一刻,她的心抽緊一下,背也抽緊。只是後來她完全遺忘那個簡短的對話,回到生活,準備著嬰兒房,天天跟胎兒說話,而那個背痛也天天來造訪。

有些事情永遠不會被遺忘,當她的自我發展到成為母親角色,當她再度被「包容或厭棄」的主題挑戰的時候,深埋在底層的某些東西就會浮現。生命透過「症狀」呼喚,有個更深的心靈要求她撿拾起當年丟棄與排斥的部分,而這一切是為了讓她更完整,預備她成為一個慈愛的母親,一個更好的自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