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26】

書評-畸零的饗宴

內容

書評-畸零的饗宴
2011-12-03中國時報 【吳克希(作家)】
     這本書遲到了70年。有時候我們需要一些悲哀的故事,並不盡然是為了滿足天性中的殘虐欲,更根本的原因,或許是想借助他人的不幸,讓自己蹲得更低,更深,以便從根部和眾生重新連結,戳穿孤獨的假相。面對生命的起起落落,大概也只有這樣的原始謙卑,才能夠不為所動。就這點而言,《心是孤獨的獵手》是一本很密實的備忘錄。

     小說一開始給人一種催淚小品的印象,大蕭條中的美國,向來不安逸的南方。兩個相依為命的聾啞人,其中的希臘胖子沒幾頁就被送進瘋人院,另一位猶太人則從頭到尾都在掛念這位失去的同伴。再來是入世入得不知所措的「紐約咖啡館」老闆、令他心動又極具音樂天份的Tom Boy女孩、酗酒落魄的左派革命份子、一心只想教育非裔同胞的黑人醫生……。幾位主角和他們的家族就像俄羅娃娃一個套著一個,讓人跟得有點喘,同時也製造出一種被逼迫的緊張感。不知不覺過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我們已經是紐約咖啡館裡的常客了。

     這是一幅無可奈何到幾近淒慘的浮世繪,其中那種時代壁畫般的古典魅力,很難想像是出自一位23歲女生的手筆。小說處處透露出作者驚人的早慧,不是那種修辭式的字字計較,而是謀篇佈局的充沛能量。照片裡的麥卡勒斯剪著齊額短髮,一雙默片時代的靈動大眼,好像隨時都可以出門去殺伐旅的中性打扮,看來就像是「永恆少女」的原型。

     只不過她一輩子都在和病痛以及精神脆弱搏鬥,31歲時左半身完全癱瘓,年紀輕輕就和有志寫作的退役軍人Reeves McCullers結婚,一度離異又復婚。兩位對自殺都不陌生,最後他在巴黎的旅館自戕,她多活了十幾年,不過也在50歲時腦溢血過世。死後隔年(1968),這部小說的同名改編電影上映。除此之外還有她的雙性傾向──小說中的不少設定,似乎都可以讀出那種其實也不算壓抑的曖昧,這又讓整個故事的肌理顯得更撲朔迷離。

     或許也只有這種永恆少女的敏感,特別是好奇,才能夠這麼樂在其中卻又不帶批判地描繪這些畸零人物。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對勁的地方,一旦被放大到某種尺度,就會形成某種事件爆發出來。於是,所有的價值體系都不再適用了,個體不過是慾望和環境交互影響的一種隨機現象。不少小說家都能夠做到同情,卻難得有這樣不置一詞的溫厚。一輩子都在寫世故的格雷安.葛林也不吝盛讚麥卡勒斯,說她寫得比福克納「更清楚」,比勞倫斯更「不帶教訓」。

     美國文學最動人的部份,大概就是提供各種文化一個相互碰撞的修羅場,這本書就是很好的樣本。筆法雖然是寫實的,不過萬花筒式的穿雜,峰迴路轉的情節,也難怪不少人還是把它歸類為南方哥德派(Southern Gothic,我們最熟悉的例子大概就是童妮.摩里森的《寵兒》)。寫實而能寫出鬼魅之氣,是很難能可貴的。

     小說在2004年被歐普拉重新發掘之後,爆紅了一陣子,大概是對應上了反恐氣氛中的茫然感。在同樣茫然的今天,這本名作再次出土,依然可以幫助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自以為顛撲不破的價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