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兀兒之後/深度閱讀印度歷史
2011/12/09 【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左岸文化《蒙兀兒之後》】
書名:蒙兀兒之後:印度五百年的蛻變,從伊斯蘭帝國、東印度公司統治、英國殖民地到全球最大民主國家的誕生
作者:芭芭拉•麥卡夫、湯馬斯•麥卡夫
譯者:陳琦郁
出版社:左岸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8
內容介紹:
本書講述印度近五百年來歷史,時間自蒙兀兒王朝以降,接著談到十八世紀晚期至一九四七年間受英國統治,以及日後印度共和國的成立。從十六世紀談到二十世紀,講述這五百年印度歷史的演進。本書主述印度政治更迭的過程,側寫隨之而來社會與文化變遷,提供讀者深度閱讀印度歷史。
新書內容搶先看:
第二章 蒙兀兒的黃昏:地域性邦國與東印度公司的興起
英屬東印度公司還是在十七世紀成功建立穩定且賺錢的貿易事業。他們捨棄利潤有限的香料貿易,改在歐洲銷售各式各樣的印度產品像是靛藍(一種藍色染料)和硝石(製造火藥用),而價值最高的是精美的印度手工織品。一六六○年之後隨著英國消費經濟的興起,他們對於印度織品像印花棉布、白棉布、平紋棉布的需求也快速增加。稍後我們將會不斷見識到,現代消費者對於熱帶地區以及殖民地區奢侈性商品的需求有多麼貪得無厭。在一六七○年的時候,英屬東印度公司由印度出口至歐洲的商品價值達三十六萬英鎊,三十年後成長至三倍,到了一七四○年又再成長兩倍至約莫兩百萬英鎊。繪於一七七八年的畫作《東方獻給大英帝國的財富》就是形容亞洲港口的景象,英國人從那些地方送走貴重商品,從茶葉到紡織品都有。
賈汗吉爾在一六一七年特許湯瑪士.羅伊勳爵從事長期貿易,詹姆士一世派至蒙兀兒的大使也獲得這項賞賜。皇帝准許英國人在特定的蒙兀兒港口建立工廠,特別是在古吉拉特的蘇拉特。這些「工廠」並非製造物品的地方(和我們現在的用法恰成對比),而是貨品在登船之前的倉庫,這些貨品都是由當地代理商所集結的。蒙兀兒因為本身沒有海軍,所以將貿易權賜予擁有卓越航海技術的英屬東印度公司,但他們不能在工廠設立防禦工事,所以英屬東印度公司還是得完全仰仗蒙兀兒政權的恩寵。出口貿易可以帶來關稅收入,古吉拉特和高康達尤其獲益良多,這些地方在一六七八年向荷蘭及英國收取的錢幣足以支付給一萬七千名騎兵;此外,出口貿易也為商人和紡織者帶來財富。歷史學家歐姆.布拉卡希曾經估計,海外需求光是在孟加拉就創造了八萬個工作機會,主要分布在紡織產業。不過,最大的受益者還是當地的企業家,他們付錢給紡織工人而且提供商品給歐洲公司。在英國取得最大優勢之前,歐洲公司之間的彼此競爭反而讓印度生產者得以獲取合理報酬。
一六六○年代由於蒙兀兒的勢力開始衰退,原本受蒙兀兒保護的東印度公司工廠越來越難以抵禦侵襲,尤其是位於蘇拉特的工廠曾兩度被西瓦吉襲擊,於是東印度公司決定自行武裝防禦,但這導致它和蒙兀兒政權發生衝突。蒙兀兒曾在一六八六年狠狠擊敗東印度公司,不過英屬東印度公司到了一七○○年就已經可以保衛馬德拉斯、孟買和加爾各答等三個「直轄區」了,這些地方也是他們開始向內地擴張的起點。雖然只是在印度海岸取得小規模的立足基礎,但這三個城市卻逐漸繁榮成長,它們擁有像聖喬治堡之類強大堡壘,為了在不安時局保護家人和財產,印度商人不斷蜂湧而入。為了消除印度人的疑慮,英國人更放棄宣揚基督教,他們不像葡萄牙會實施宗教法庭,也不像法國那樣推廣耶穌會,在整個十八世紀裡英國聚落是不准傳教士定居的。
孟買是個擁有大型港口的島嶼,它是葡萄牙公主在一六六一下嫁查理二世的嫁妝之一,這很像阿克巴和拉吉普特人的結盟方式。英屬東印度公司將總部由蘇拉持搬移至孟買,波斯商人和技匠以及來自於伊朗的祆教徒也都隨之遷居。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大部分官員都在城堡裡過著社區生活,他們在那裡和印度掮客及商人進行交易,這些印度人住在城堡之外,並在鄉間以預付現金的方式取得紡織品,售予東印度公司的人。設立這些直轄城市並非為了要殖民,英屬東印度公司派駐各城市的人從來不超過數百人,城堡的防守士兵也都訓練不精(在馬德拉斯約有三百名),他們只是從倫敦街頭招募而來的人。
印度貿易也開始成為世界貿易的一環。英國人將布料從印度出口至西非幾內亞,以此購買奴隸回去開墾西印農場;而將印度織品出口至東南亞則可以換取香料。在整個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初期的幾十年,英國都必須和敵對的貿易公司搏鬥,這些貿易公司和東印度公司一樣也都在印度海岸建立防禦武力。在一六八○年代,荷蘭還在龐迪榭里和丹麥及法國人聯手,荷蘭擁有這塊南印的飛地直到一九五○年。蒙兀兒在奧朗則布駕崩後開始衰弱,但貿易不斷成長、更為有利可圖,於是各國更想要以政治手段來壓制敵對者。雖然英國人在一七一七年獲得法魯克錫亞皇帝的恩准,可以免稅由孟加拉出口貨物,但比較晚到的法國人卻早利用政治介入而獲得更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