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804】

2011,台灣文學重要的一年

內容

2011,台灣文學重要的一年

2011-12-24 中國時報 【賀淑瑋(文學評論者)】
     今年文學類入圍54本書,中文占了6成,也是近幾年來,中文書在質量上都優於翻譯類的第一次,令人振奮。但這不意味翻譯成績難看。剛好相反。入選的翻譯作品不在話下,沒入選的《九樣人生》(馬可孛羅)、《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遠流)、《再見柏林》(一人),也都譯筆流暢,文字滋潤。班維爾《框架三部曲》(書林)原書精彩,可惜譯文無法忠實還原。《公羊的盛宴》(聯經)分兩線進行故事,譯筆也分兩線好壞參差。與大陸同業相比,台灣譯者對大部頭、難纏的經典──如品瓊的《V》(聯合文學),興致並不太高。《V》終於有了大陸的中譯版,原該賀喜,但翻譯不如預期,令人扼腕。

     不論是翻譯書或中文原創,今年同志作家成績斐然,瀟灑出入各種主題,關心角度從自身到社會到國家。箇中最激動人心的,當推陳俊志《台北爸爸紐約媽媽》(時報)。大陸作品則維持一貫寫實作風,落榜的《十個詞彙裡的中國》(麥田),是余華透過十個名詞照看今日中國的幽默論述,犀利但有趣。賈平凹《古爐》(麥田)對話鮮活,人物生猛,挾陝西腔卻無礙親近。但王安憶《天香》(麥田)以其對人物的綿密精工、翔實的歷史考察,以及錦緞似文字勝出。韓少功《鞋癖》(聯經)雖為舊作新印,其鄉土魔幻與配置得當的節奏與張力,響亮耀眼,終致收服所有評審目光。

     特別令人矚目的,是兩本在網路竄紅後才付梓的書:《道濟群生錄》(麥田)與《給所有明日的聚會》(大家)。早期,台灣網路寫手堅守電子山頭,各自在虛擬世界中建立部落,寂寞稱王。網路書寫風行後,轉進平面印鉛字的熱門部落客增多。但網路出身並不保證風格嶄新。走群眾路線的《道》《給》二書,文學形式保守,並無新意。反之,少了群眾簇擁的賀景濱,卻能離線寫出內容風格都異常新奇的《去年在阿魯巴》(寶瓶),其以(網路)遊戲模式造型出來的虛擬人物,激情四射,既能討論深奧的哲學,也能思考GG該長在哪裡。讀者進到書中,如同進入一個滿布寶藏的知識遊樂場,一旦克服障礙,高潮立馬就來。只是,賀景濱雖然寫出了深度與高度,卻也創造了難度。曲高雖不必然和寡,但黃口白髫皆大歡喜,則是絕無可能的事。

     不容易書,還有《告別的年代》(聯經)與《我不可告人的鄉愁》(印刻)。前者難在形式,後者難在文字。所幸各難一種,讀者尚可攀附其他線索長驅直入。《複眼人》(夏日)肩負環保使命,本該枯燥難看,竟然並不,也算一奇。最特別的是經常大發謬論的《私家偵探》(印刻)得到諸多評審青睞。他跳過《桃花井》(印刻),穿越《摩鐵路之城》(九歌),看到了《彼岸的女人》(本事),也聽到了《傷歌行》(大田),見到《太陽的血是黑的》(印刻),但沒有《想回家的病》(黑眼睛),也沒去《東方之東》(聯合文學)……;可這些因為名額限制而無法跟《私家偵探》同時出列的書,沒有一本不好看。它們雖是遺珠,卻顆顆都是明珠。一定要提的,當然是今年最巨大的遺珠──《台灣新文學史》(聯經)。陳文筆優美,治史文字也非常文學;可惜結論章落筆匆忙,諸多作家壅塞一堂,沒有獲得完足開展,是大遺憾。

     2011,是台灣文學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台灣作家交出了傲人的成績,一份絕對可以昂然挺立於世界的漂亮書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