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百年河山 齊邦媛、林文月對談
2011-12-25中國時報 【江家華/台北報導】
作家齊邦媛耗時五年,以八十高齡、邊流淚邊寫下《巨流河》,六百頁、廿五萬字,書寫她隨著父親齊世英,從長城外的「巨流河」到台灣恆春「啞口海」的逃難經歷。台大中文系榮譽教授林文月說,「她(齊邦媛)寫出中華民族的辛酸歷史,包含整個廿世紀顛沛流離的縮影。」
相較齊邦媛的自發性書寫,林文月則是受到中央文物供應社邀請,四十之際出版《青山青史》,書寫外祖父連雅堂不為外人知的人格特質,留下「先賢先烈傳記」史料。私下有著四十年交情的兩人,昨日在台灣大學圖書館舉行「百年河山」學術對談,暢談個人家族史和讓後代借鏡理解民國百年發展史。
兩人書寫的父執輩也都是「歷史中了不起的人物」。林文月認為,一般人寫父親或外祖父,可能只是私生活的分享,但她們會碰觸到公眾領域關心的議題,「儘管如此,我們的書寫能讓外人看到他們有血有淚的一面,不只局限某種僵硬的性格象徵。」
林文月以連雅堂遊西湖時,寫下詩作〈青山青史〉,取青山為美景、青史比喻連雅堂當時未完成的志業,揭示連雅堂胸懷大志。
當她書寫《青山青史》,被其中二事困擾。一是連雅堂年輕時的紅粉知己、藝旦王夢痴,讓外界議論紛紛。林文月瀏覽兩人往來的書信詩篇,認為兩人存在高尚的浪漫情懷,並非普通男女感情。二是連雅堂曾寫「台灣鴉片煙特許問題」一文,讓有心人士曲解為鼓吹吸食鴉片。「舅舅連震東也與我深談這件事,發現背後另有實情,後來解決這部分疑慮。」
齊邦媛以第一人稱寫書,將逃難經歷寫得鉅細靡遺,她說「我的記憶力還真是好,就連母親哭泣的聲音都仍猶在耳,我都還能記得當年的聲音、氣味。」
她說最常被問到:「為何書中遇到的都是好人?」她答說,父母身邊人士富有理想、浪漫情懷、想的也少,總在有難時情義相挺,和現代人極為不同,因而此書也展現他們的樣貌,「我的父母絕對值得書寫,他們為了理想犧牲那麼多,即便他們不是我的父母,我也會寫,因為值得寫。」
齊邦媛表示,基於使命感,她必須在活著時,說完她們這一代的故事。但她也打趣道,「結果寫完我還活著,非常的意外和失落。」
兩人好交情 翻譯台灣文學著力深
2011-12-25 中國時報 【江家華/台北報導】
八十七歲的齊邦媛和七十八歲的林文月情誼深厚,兩人曾分別任教台大外文系和中文系,現在同為台大榮譽教授。兩人對台灣的文學翻譯領域都有貢獻。齊邦媛曾是《中華民國筆會季刊》主編,也和哥倫比亞大學合作《台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畫,推動英譯台灣文學作家作品;林文月則是台灣翻譯《源氏物語》第一人。
林文月表示,她出生上海日本租界,第一種會寫、會說的語言實為日文,大學時期開始翻譯少年讀物。一九七○年參與日本筆會的論文發表,將《長恨歌》和《源氏物語》作比較,附錄《源氏物語》的翻譯,「意外得到讀者迴響,最後花了五年半時間,翻譯完《源氏物語》。」
她與齊邦媛任職台大時,辦公室雖然是樓上樓下,卻從未有交集。直到兩人成為四十位出外參訪韓國、日本的教授中,唯二的女性教授,這才建立好交情。兩人後來還一同編輯《中外現代文學》及創辦「比較文學學會」。
齊邦媛表示,「當時我們會在台灣包個火車,四處去演講,那個年代可說是台灣文學開展最好的廿年。」
齊邦媛說,《台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畫從一九七二年開始迄今從未停歇。她曾編撰《中國文學現代選集》,成為歐美大學使用的漢學文學教材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