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1,270】

許以霖《地球另一端的眼淚》:從人道救援中體會援助的真諦

內容

許以霖《地球另一端的眼淚》:從人道救援中體會援助的真諦
2011/12/30【誠品站/文/誠品站編輯】
許以霖是一名任職於成大醫院急診部的外科醫師,離開學校已經超過十年的時間了。日復一日的繁重工作,背負著拯救病人生命的緊急任務,卻也有麻木的一天…


當因為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而感到無力,並且在忙碌到不知所以的時候,他總是思考著:「這就是我要的工作嗎?」「這樣做是對的嗎?」


直到2007年,一紙醫療團志工的募集文宣,打動了他的心。遙遠的非洲邦交國馬拉威,是他從來不曾想像的地方,卻讓他想到了醫者典範史懷哲。


「我是想要活下去的生命,與許多也想活下去的生命一起存活。」史懷哲的理念喚醒了他內心深藏的熱情,離開冷氣房,他走入高溫四十度,疾病和貧窮共存的地球另一端,並開始了國際人道救援之旅:馬拉威義診、肯亞災難教育、緬甸災後救援及重建、印度衛教宣導、海地震災協助…


許以霖走進災難與貧困的第一現場,在救援的經驗中,卻也不時的反思著:什麼是「人道救援」?誰需要幫助?什麼才是有效的援助?身為一名醫師,沒有先進的醫療設備,是否就失去了救人的能力?


許以霖醫師寫下了走過大半個地球的見聞與思索,除了走訪各地的真實紀錄之外,也紀錄下許醫師內心的交戰對話,以及援助形式的改善進程,讓《地球另一端的眼淚》不僅是一本感動之書,更是一本讓有志於國際人道援助的朋友都可以閱讀並思索的好書。


誠品站專訪許以霖醫師,重新思索生命價值以及醫者定位。

誠品站:您是否有海外義診的經驗?為何第一次海外義診便前往遙遠的馬拉威?


許以霖:我過去不曾參加過海外義診,剛開始只是因為看到醫院徵召前往非洲馬拉威的消息,聯想到了史懷哲醫師的使命。當時想得並不多,反正做就對了。


在這過程中經歷了許多挫折,也看到資源不適當的使用,都會讓我重新思考「援助」的意義。例如慈善機構的善行不見得有幫助、宗教團體有各自使命、民間團體沒有準備好就出發,種種因素讓援助不見得能送到需要的人手上。


但是我認為,只要大方向的善念對,就算作為或方向不太對,也可以觀察後修正,讓事情做得更好,書中也紀錄了一些過程與經驗。


我在成大醫院還有該盡的責任,無法完全獻身於國際人道救援;但是累積這些經驗後,我將自己定位為「窗口」角色,將訊息分享給大家,讓學生或有意願的人來參與。


在籌備出版的期間,原先很擔心自己被冠上沽名釣譽的錯誤印象,內容定位比較嚴肅;但是後來增加更多故事的比例,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比起演講等方式,出書更能將理念傳達給許多人。

誠品站:經歷了多次國際人道救援的經驗後,您是否可以分享最危險、最無力的時刻?


許以霖:緬甸救援那次最為危險。我們搭著船在伊洛瓦底江上前往各個重災獨立小島,當時天候仍不穩定,風浪大的時候,船艙都進水,隨時有擱淺及翻覆的危機;但是我們並不害怕,尤其是我們身旁的幾位娘子軍護理人員,更是無比鎮定,心中只掛念著仍需要我們的災民。


經過了那次極度危險的救災經驗後,我體認到:只要有充足的動機、堅定的目的,遵守一些當地準則,遇到事情時勇氣能油然而生,參與國際人道救援並不如想像中危險。


挫折感最大的時刻,則是在海地賑災時:一名急診患者,已經沒有呼吸心跳了,但是我有把握能將病患救回,要上前進行心臟按摩,卻被告知不用急救,只因為當地沒有呼吸器,就算一時被救活,也逃不了死亡的命運!


我們遠從千里而來,想要一展長才時,卻發現由於資源限制,許多我們認為最基本的救治都做不到!那種無力感更深。這個經驗也告訴我,第一時間去救災,被賦予的期待很高,但是能夠做的事情其實相當有限。


「預防勝於治療」,在走訪多國後,我認為不要被關懷衝昏了頭,只在災時才援助,而是要事先幫助當地做好當地公共衛生和緊急醫療,所以我們現在與大學和醫院合作,協助建構救災系統,提昇當地醫療水準,能讓更多人受惠。(本文未完,繼續閱讀請上誠品站:http://stn.eslite.com/Article.aspx?id=1535


相關連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