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898】

色即是空

內容

總統大選的彩券終於快要開獎,而我們的島也總算即將從藍綠二分的世界中解脫出來。冷眼看看台頂搬弄了大半年的戲,有時會有一種時空倒置的錯覺──像是古代的中國,看人是透過「君子小人」的濾鏡,非我族類則毫無可取;看事則用「有利有弊」的斧鑿,利於選票則砍削方圓,裁切之後雙手贊成,反之就大聲疾呼對手居心叵測,誤國擾民。

不過藍綠之爭可不是台灣發明的哩!這筆帳還得從六世紀時的東羅馬帝國算起。當時在位的查士丁尼大帝,內修法典,外張撻伐,表面上威風凜凜,其實這男子性格懦弱中情匡怯。首都君士坦丁堡最熱門的運動是賽戰車──由四匹馬拉的戰車。參賽各方都以顏色分別,而實力相近經常瑜亮相爭的,是藍隊與綠隊(還有紅隊與白隊,湊起來剛好紅白大對抗!)。

藍綠之爭

當然那時也有啦啦隊。一開始有點像是今天職棒各隊的後援會,叫得大聲卻還能止乎禮。但後來支持不同賽車隊選手的市民逐漸分為藍黨和綠黨,其中還滲進了階級與出身的因素。「藍黨」的藍色象徵大海,因為最初的參加者都是海員──他們支持皇帝的中央集權。「綠黨」的顏色則取自青蔥的田野,因為成員多半出身農民。

不確定當時是否也有賭盤涉入,只是當一次藍綠比賽之後,群眾不服比賽結果,竟然演變成席捲全城的暴動,史稱「尼卡之亂」(西元533年)。最高峰時有三萬暴民逼近皇宮。五十歲的查士丁尼本想放棄皇位,走為上策;後來還是出身青樓的皇后狄奧多拉力持鎮定,勸他召回大將貝利薩流士,發兵平亂,事件得以平息。

有一則軼事一直為主張怕太太的人所傳誦:當時大皇帝已經命令太監將庫藏的財寶全部運到船上準備落跑。身為女性的狄奧多拉力持異議,並且教訓了丈夫以下這一段話:「頭戴皇冠的人不應該在失敗時苟且偷生。我不再被尊為皇后的那一天是永遠不會到來的。如果你想逃,陛下,那就祝你走運。你有錢,你的船隻已經準備停當,大海正張開懷抱。至於我,我要留下來。我欣賞那句古老的格言:紫袍是最美麗的裹屍布。」(紫色是羅馬皇族所穿的服色。)

上面這段藍綠之爭,後來是穿紫袍的堅持到最後,取得了勝利。

黃袍

再談談人身上的穿著與服飾。「顏色」長久以來就被用作分辨不同主張、不同流派、地位高低的依據。熟悉西藏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我們現今所謂的喇嘛教(或是「藏傳佛教」),其實不止一種,也更不止是達賴班禪這一種。達賴班禪這一派的宗師是藏族偉人宗喀巴,他在十五世紀初期,有鑒於其他教派耽溺世俗享樂,正法逐漸式微,因此創立格魯派,恪守清規,嚴持戒律;又因為在做法事時戴黃帽,著黃色袈裟,因此被稱為黃教。

喇嘛教其他教派若以「顏色」而言,舉其大者還有:

●紅教,就是寧瑪派,組織比較鬆散,可以娶妻生子;這一派有為人念咒祈福的,也有依經典傳法的。

●花教,就是薩迦派。元世祖忽必烈的國師八思巴就是出身薩迦派。「薩迦」的本意是「灰白色土地」,這一派的主寺薩迦寺圍牆上塗有象徵文殊菩薩、觀音菩薩,與金剛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條,所以俗稱花教。

●白教,就是噶舉派,重視師父口傳,弟子心受,喇嘛穿白色袈裟。又分成紅帽與黑帽二派。黑帽派被明成祖封為「大寶法王」,這一派的傳人在2000年時出奔印度達蘭薩拉,廣為西方世界所知。

西方以紫為貴,而有關代表尊貴的顏色,黃色則普遍受到中國人的青睞。除了宋朝趙匡胤的「黃袍加身」之外,清朝也以明黃色作為皇室的代表色,一般人民絕對不可僭用這個代表愛新覺羅的專用色系。因此「賞穿黃馬褂」──就是皇帝御賜功臣一件明黃色的衣服,成了文武官員希求的殊榮。其中一個獲賜黃馬褂的,是清末甲午戰爭中壯烈殉國的「奉軍記名提督」左寶貴。

與其他清軍相較,左寶貴的部隊擅於剿匪,軍紀嚴明,戰鬥力較強,被一些西方人目為「滿洲最有戰鬥力的一支軍隊」,因此擔任守衛朝鮮平壤城的重任。可是即使如此,這位知己知彼的奉軍統領,在出征前就對外國朋友訣別:「這次戰爭和剿鬍匪不同,我怕是不會回來了。」

1894年9月15日,日軍向平壤城玄武門發起總攻,在彈糧二缺的困境下,左寶貴部奉命以薄弱兵力死守這個戰略要點。更不幸的是,我們的鐵血將軍在前一天因為過度疲累而局部中風了!部下如實記錄了他的最後一程:剛剛中風的左寶貴,身穿御賜黃馬褂,蹣跚走上陣地,大聲激勵士兵。面對蜂擁而至的日軍,他毫無懼色,部下想扶他下城暫避砲火,他憤怒而「擊以掌」;又有人勸他換下黃馬褂,以免太過醒目,為敵狙擊,他大聲喝斥:「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竟為之死也,敵人注目,吾何懼乎?」其後左寶貴的前額先被彈片擦傷,血流如注,他仍然親自操作一門機關槍,拚死奮戰。最後一顆子彈直接擊中他的左胸,這位傳奇性的民族英雄,就這麼轟轟烈烈地死得其所了。

綠袍與藍袍

我們再帶回來綠色與藍色。穿著綠袍的人物,最有名的自然是關公。講起關帝爺,春秋、赤兔馬、金色鎧甲、青龍偃月刀,再加一襲綠色戰袍,這便是一幅活脫脫的忠義漢壽亭侯形貌。

可惜這些全是後人的杜撰。陳壽寫的正史《三國志》裡的關公只有「髯」一個特點,也就是鬍子漂亮,長度應該也夠長。所以這個綠袍的形象,只能算作小說家言。

那麼藍袍呢?

去年是辛亥百年,兩岸紛紛熱烈慶祝,緬懷武昌起義,締造共和的艱難,但少有人去回顧第十一次起義之前的那幾次到底是怎麼回事。其中特別是第九次的「庚戌廣州新軍之役」,對以後的第十次辛亥黃花崗之役有著承先啟後的意義。

孫中山的起義策略其實一直都在改變。起義的地點與起義的骨幹都與時俱進。革命初期關於地點的選擇,基本上他刻意避開「腹心之地」,也就是遠離華北華中的通都大邑,而期望能在清廷控制力比較弱的華南偏遠地區,選擇「柔軟的下腹」,加以突破。對於起義的軍事力量,他仰賴傳統的反清勢力──會黨,作為革命的主力。

第一次廣州起義(就是陸皓東犧牲的那次)失敗之後,孫中山調整了革命策略──從第二次到第八次,他都選在邊陲荒僻,清廷控制力較弱的地方,以利一擊成功,同時方便取得外國支援,一旦戰事不利,就可以退入他國邊界暫避。因此,惠州、欽廉、鎮南關等地成了首選。

這個策略在籌畫第九次起義時有了變動。第八次失敗之後,孫與黨人檢討:第一,會黨戰鬥力不強,無法抵擋清廷的正規軍;第二,邊陲地區雖然較易得手,但到底影響有限,很難進一步取得內地的響應與共鳴。因此,第九次的地點便回到了嶺南重鎮廣州,起義的主力則寄望於策反清朝按照「西法」所編練的「新軍」。

二十五歲的倪映典是這次起義的領導者。他從安徽南下,潛入廣東新軍砲營擔任排長,策動有新思潮的新軍士官兵起義。史料記載:他利用講課機會,對部屬宣傳種族革命思想;因言語不通,他曾冒險在黑板上寫下「漢亡二百六十八年」等字樣,並介紹岳飛抗金、揚州十日等史實,聲淚俱下,感動大批士官兵加入同盟會。

1910年2月,正值農曆大年初三,廣州新軍之役發動。倪映典率領起義士兵進攻省城,史書上說他身穿藍袍,手擎革命軍旗,英姿勃發,來往馳騁,指揮布陣。接下來有二種說法:一是說他因目標太大,為流彈擊落馬下犧牲;另一種說法是他誤中緩兵之計,相信清軍即將投降,親至陣前督促,卻為冷槍擊中,受傷墜馬,被清兵搶去梟首而死。倪映典犧牲後,革命軍群龍無首,奮戰之後死傷慘重,起義失敗。

藍綠紫黃,都有英雄英雌,但,到底政治上什麼顏色最好呢?

老子早就有答案啦!「上善若水」,水不但能「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而且,它是不偏不倚,空空明明的透明色──它能把極端的亮藍與刺眼的鮮綠,都稀釋成不那麼刺激,而且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淺柔色系。

我們這些獨立的公民就是水。「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我們應該是讓玩政治的人戰戰兢兢的一群,而不是任他們操縱的道具。余秋雨說,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氣勢滾滾,波湧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纍纍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雲為雨,為虹為霞……水的龐大與柔順常讓人有「人在治水」的錯覺;事實上,不管堵截疏濬蓋水庫通運河,所有的治水方法要能成功,都是因為治水的人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只有在這種情形下,才能出現天人合一,這就是最高的「道」的境界。

道形象水,色即是空。這次選舉,我們大家都水水地吧。

【2012/01/02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色即是空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6817789.shtml#ixzz1iFecZV4O
Power By udn.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