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2,077】

古書今讀─晏子的老二哲學

內容

新月照古道(一)

景公冬起大臺之役  漢劉向校 晏子春秋

晏子使於魯,比(等)其返也,景公使國人起大臺之役,歲寒不已,凍餒之者有焉,國人望晏子(希望晏子勸止景公

晏子至,已復事,公延坐,飲酒樂,晏子曰:「君若賜臣,臣請歌之。」歌曰:「庶民之言曰:『凍水洗我,若之何(將奈何)!太上靡散(靡敝)我,若之何!』」歌終,喟然歎而流涕。公止之曰:「夫子曷為(何為)至此?殆(大概)大臺之役夫?寡人將速罷之。」晏子再拜,出而不言。遂如(往)大臺,執朴鞭其不務者(不努力執行者),曰:「吾細人也,皆有蓋廬(民宅),以避燥溼,君為壹臺而不速成,何為?」國人皆曰:「晏子助天為虐。」

晏子歸,未至,而君出令趣(促)罷役,車馳而人趨(人跟著車歡呼奔跑)仲尼聞之,喟然歎曰:「古之善為人臣者,聲名歸之君,禍災歸之身,入則切磋(規勸)其君之不善,出則高譽其君之德義,是以雖事惰君,能使垂衣裳(形容無為而治,安坐江山。),朝諸侯,不敢伐其功。當此道者,其晏子是耶!」

翻譯

晏子出使到魯國去,等他回來時,景公正支使百姓蓋大臺的徭役,天冷個不停,挨餓受凍的大有人在,百姓希望晏子能勸止景公

晏子回國,報告完出使的事情之後,景公請他坐,喝酒取樂,晏子說:「君王如賞賜臣,臣請求唱支歌。」就唱起歌來:「百姓有話說:『冷凍的水沖洗我,能奈何?上天離散我的家,能奈何?』」唱完,歎氣又流淚。景公阻止他說:「先生為何這樣呢?大概是為了大臺之役吧?寡人儘快下令停止就是了。」晏子拜了兩拜,一直走出去,都沒有再說話。就前往大臺,拿起鞭子鞭打那些不努力工作的人,說:「我們小人物,尚且都有宅子住,可以躲避燥溼。君王只不過蓋一個臺,卻不趕快幫他蓋好,為什麼呢?」百姓都罵說:「晏子助天為虐。」

晏子回去,還沒到家,而君王停止徭役的命令出來了,車開過去,百姓都跟著車歡呼奔跑。仲尼聽說了,歎息說:「古時善為臣子的,會把聲名歸給國君,卻把禍災歸給自身,在朝廷就規勸國君不善之處,出了朝廷就高聲贊美國君的德義,所以即使侍奉懈怠的國君,也能使他無為而治,安坐江山。能使其他諸侯來朝,卻不敢誇口自己的功勞。能做到這樣的,那就是晏子吧?」

閱讀測驗

1文中「國人望晏子」是指國人希望晏子說服景公什麼?(A) 向天祈求雨停讓天氣適合工程進行(B)下令停止繼續建造大臺(C)讓工人可以吃飽穿暖,才能加快趕工(D)一起加入大臺之役的建造

2晏子唱歌的目的是什麼?(A)希望能夠過跟庶民一樣的日子(B)想要有熱水可以洗澡(C)為了委婉告知景公大臺之役對人民是很大的負擔(D)希望景公喜歡這一首歌而賞賜晏子

3為什麼晏子要「執朴鞭其不務者」?(A)為了讓人民認為停止大臺之役是景公的德政,而不是他的功勞(B)因為他重視景公的命令,故嚴格監工,是個認真的臣子(C)希望人民可以因為被鞭打受不了進而罷工抗議,如此他便不用親自去說服景公停建大臺(D)他對於工人的髒污感到反感,於是鞭打他們

4孔子對晏子的評價是(A)文中沒有提到(B)是個善於為人臣子的人(C)是個說一套、作一套的人(D)是個喜歡擋人道路的人

5景公怎麼回應晏子的進諫(A)斥責晏子並罷黜其官位(B)跟晏子一起流淚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C)馬上和晏子一同驅車前往下令停止大臺之役(D)安撫晏子並命令人前往宣布停止大臺之役

答案1(B)、2(C)3(A)、4(B)、5(D)

閱讀心得:

  晏子一番造作,似乎旨在使國人相信,驅使罷役的是國君突如其來的惻隱之心,而非他晏子的勸諫。孔子盛讚他不居功的忠義,可是我卻以為,「鞭其不務者」乃謙謙君子不屑為之,此事,晏子展現的是他過人的智慧,而非他真有什麼凜然高義。

  其一,他明哲保身。彰顯他對國君有足夠扭轉決策的影響力,或是強調他比國君更加悲天憫人,這般樹大招風,反而容易使他在日後成為君主的心腹大患,人民稱頌的若是晏子,景公定會芒刺在背,雖風光卻非長久之計。

  其二,在那個時代,人民的性命屬於國家,力役稅賦全憑國君喜好,平民百姓別說沒有置喙餘地,更沒有抗議自由和申訴管道,任那皇宮酒池肉林,路有凍死之骨而徒呼負負。對晏子而言,既然離去時他已心知國君的決定,與其沾那「善諫」的虛名,不如讓黎民百姓高唱君王有德,也以此長久保全自己的官位吧。(三善 陳瀅竹)

  以往對晏子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身材矮小,機智過人」的模糊輪廓,讀完晏子成功勸止景公的此篇文章,讓我覺得晏子不僅是位優秀的外交官,守護著國家的尊嚴,更是個懂得維持君王形象的忠臣。

  原本我接受清廉、有政績就是好官的說法,但是看看古人對「善為人臣」的標準,才知道一切並不是這麼簡單的!原來更高段的臣子,不僅是要為人民喉舌,還要考量到君王是否站在合乎道義的位置上,才能夠放手去做任何動作,這真的是令我既佩服又感動!

  也許,這就是一種替人著想,又盡自己責任的最佳典範了吧!(三善 李琬琳)

  看過這麼多篇晏子的故事,我最喜歡的就屬這篇。我覺得「扮黑臉」是件很了不起的事,誰喜歡被人討厭呢?誰喜歡把功勞都讓給別人呢?「無伐善,無施勞」說來簡單,要辦到卻不太容易。

  晏子的為人也讓我想到爸爸。我家兄妹發生爭執時爸爸是都會處罰的,對我罵我的錯說哥哥的好,對哥哥說他的不是說我的有理。我卻總是在很久之後才會發現不是只有我被修理,卻已對爸爸心生不滿好一陣子了。我長大後才明白,爸爸其實也不喜歡罵人的。

  姑且不討論晏子是否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才有此行動,他這樣做是對人民好也是對景公好的。爸爸就像晏子一樣,沒有特別偏袒誰,只希望我和哥哥都能從中學習、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三善 謝章凡)

細查晏子收受人民請求之後的作為,實在讓人忍不住要大嘆其中奧妙,就如孔子所說的:「善為人臣者,禍災歸之身」,可能引起國中人民怨聲的一起事件就這樣讓晏子安撫了下來,從頭到尾有所損傷的,也只有晏子自己的名聲,這是何等的智慧和胸襟啊!難怪連司馬遷也要說:「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我想,也是因為有這樣「聲名歸之君」的智慧,才能使他服事三位齊王長久而不凋零吧。(三莊  李孝倫)

   為臣者在勸說君王時,最困難的就是不能觸怒他們,同時要說服君王接納自己的諫言,這其中的分寸是很難拿捏的。歷史上有名的諫臣,如魏徵、觸龍等,都各有一套辦法。而從本篇也可看出晏子能夠說動景公罷大臺之役,不單純只是動之以情,最後還製造讓景公聲望提高的機會,所以才能讓景公信任他,以後也願意聽從他的勸告。

    可見勸說的最高藝術,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分析事理,讓被勸說的人相信『一切都是為了你好』。(三莊 周詩瑋)

   晏子是一位優秀的臣子,在那動盪的時代中,臣如晏子就好比鳳毛麟角一般。晏子的好,在我看來除政治的才幹外,體貼人民的心意是最珍貴的。晏子先是替人民向主上表現不滿,這是他體貼人民的心,之後卻往大臺,在那使人民將其視為惡,以彰顯景公之德,這除了如孔子所說之:「古之善為人臣者」的條件外,也表現出他的政治智慧,要是晏子沒做這場表演,人民想必皆會認為是晏子的功勞,而引起景公的不快,或許還會危及性命。

   晏子的表現展現了他的政治智慧以及手腕,古往今來能像晏子明哲保身又能成就不朽功業的人又有多少呢?鋒芒太露導致死亡的絕非少數,像晏子這樣的臣子又有幾人呢?想來即使是今日,也難有人出其右,現今的台灣或許就是需要具有如此能力的人才吧!(三莊 孫稚鈞)

   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必定有一個偉大的女人;一個成功的君王背後,必定有一個偉大的臣子!晏子以自己的惡名成就了景公的「仁君」之名,而不讓群眾認定是他說服了景公,是一個超有智慧的臣子。

   不過我覺得這是晏子一個聰明的計謀!「功高震主」的道理從古至今皆然,假如今天晏子成為眾人崇拜的對象,景公的心中一定很不舒服,甚至將他視為心中大患,接下來搞不好就會把他「作掉」,就像孟嘗君被齊君除位,劉基被明太祖毒死一樣。與其變成這種慘不忍睹的情況,不然將功勞歸給國君,兩大歡喜呀!

   成功達成任務,又各得其利,晏子真的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三莊 楊子瑩)

    晏子在朝廷內勸諫景公,在外卻做出奴役人民的形象,為的是把功勞歸給君王,既能拯救百姓免於勞役之苦,又能﹁討好﹂景公。

    景公時常犯錯,晏子糾正他的次數頗多,其實,這樣的關係是很危險的,君王哪天不高興,就把晏子抓來殺掉圖個清靜。正所謂功高震主,優秀的臣子,再怎麼忠心認真,也只會得到君王的猜忌,招致大難。

    晏子是聰明的,他運用計策,讓君王感受到他的﹁誠意﹂,﹁伴君如伴虎﹂,小心謹慎點總是不會吃虧的。(三莊 黃怡雯)

以前對晏子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讀完這篇後卻有點喜歡上他。尤其是孔子的評論,更令人感到一種惺惺相惜的敬佩。

晏子真的很懂得做一個臣子。我想,魏徵那種讓人捏把冷汗式的犯顏直諫並不一定適用於每一個君王,畢竟像唐太宗的明君是少數。面對一個不那麼賢明的在上位者,晏子也是用心良苦。委婉含蓄地暗示後,還為主子做足了人情,「高譽其君之德義」,使「聲名歸之君」。自己多費點心,不伐善施勞,得益的是所有人,多麼值得!

非常欣賞這樣圓融的行事風格,不違仁義,又能將衝突減至最低。歷史上若多一些如此明智的賢臣,想必會創造更多輝煌的太平盛世。(三莊 黃詠恩)

老師說

  從前我們讀韓非子時,有讀到所謂「霸王之術」,就是做君王的要善用賞罰法術,統御人民,來成就霸業;而此篇應該就是相對於「霸王之術」的「為臣之術」了。

  晏子為百姓請命,是天地良心;然而趕在「停工令」發布之前,到工地監工,揮鞭打人,一副「為虎作倀」的狗腿模樣,則是在表演攸關他身家性命的「為臣之術」,沒演好,小則丟官,大則喪命。在工地大鬧一陣,搞得怨謗四起之後,「停工令」一宣布,便輕易地把歡呼贊美轉給了景公,既幫景公做足了面子,也達成百姓的託付,更為自己保全了性命和祿位,這種三贏的局面,不是光靠良心熱忱就辦得到的,還必須要有一些機智和手段。

  俗語說「伴君如伴虎」,何況是「功高震主」!像後來漢朝的韓信,不就是這樣丟了命嗎?聰明若晏子,自然懂這嚴重性,是以絕不讓自己的光環亮過主子,甚至得摘下光環送給他,自己默默守黑,才是做臣子的保身之道。

  打個比方,就好像丫環和小姐,丫環能幹得不得了,摘花、裁衣、打水、煮飯::樣樣會;而小姐什麼都不會。然而ㄚ環所有的手藝都為了服侍小姐。於是滿頭珠翠,打扮得光鮮亮麗,吃著山珍海味的是小姐;暗淡無光,吃剩菜殘湯的則是丫環。你說:「丫環那麼能幹,何必為小姐作那麼大的犧牲?何不把自己打扮得光豔照人呢?」ㄚ環若不打扮小姐而打扮起自己,那就非丟了飯碗不可啦!

  我們在日常的人際關係中,也常有主輔的關係,扮演什麼角色都有那個角色要守的分寸。晏子在國君面前為人民爭取福利,在人民面前為國君製造榮耀,而自己攬下所有怨謗,兩面不是人,卻成功做好溝通的角色,穩坐相位。是值得研究與學習的。(孟慶玲)9731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