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4,757】

古書今讀

內容

齊饑晏子因路寢之役以振民

漢 劉向校   晏子春秋

景公之時饑,晏子請為民發粟,公不許,當為路寢之臺(難民收容所)晏子令吏重其賃(加重工資),遠其兆(拉遠完工期限),徐其日(每日進度延緩),而不趨(催促)。三年臺成而民振,故上說乎游,民足乎食。君子曰:「政則晏子欲發粟與民而已,若使不可得,則依物而偶(配合)于政。」

閱讀心得

看完整篇故事,晏子的聰明機智自然是不在話下,但除了他的才智,還有兩個地方引起我的注意。

第一、便是「晏子請為民發粟,公不許。」這個地方,讓我不禁想到平時人們常抱怨著「若不是他來攪局我早就成功了!」或是「都是這件事打亂了我的計畫!」不錯,事實的成敗確實與外在因素有關,像假使今日晏子的故事就停在「公不許,三年之後,國亡。」的話,我們肯定也會將錯怪罪於景公身上。但是失敗的人固然是因為時運不濟,難道成功的人就是一帆風順了嗎?「將危機化作轉機」這句話,晏子可說是運用得淋漓盡致。

第二點則是「上說乎游,民足乎食。」有時候「事成」不一定能兼顧「人和」,若晏子當時選擇了不畏上位犯顏進諫,也是可能達成賑民的目的,只是過程會充滿衝突甚至招惹禍患,於是他並沒有選擇這麼做。再換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說晏子懂得察言觀色,不僅是對景公,他知道他必須把賑民的功勞歸於統治者身上,藉此為賑民一事換上美麗的偽裝,當人民高喊王恩浩大讚頌景公之時,居上位者又怎不會因此而喜不自勝?

因為這兩點,即使千年之後的我們讀到了這個故事,仍會佩服晏子當時過人的智慧。(三誠 王于青

     晏子的智慧在這篇文章中可以明顯的看出。他不僅沒有違背景公之命令,還從另一方面達成了賑災的目的。這樣的聰明才智正是成就大業的一大利器呀!

而建蓋「路寢之臺」除了能間接救助災民,更可以替國家做建設,讓這樣的行為不只是有利於當時的社會現況,而且是永久的幫助。我想,比起那短短一時的發粟(甚至有可能無法滿足眾人),這樣「給他魚竿」的行為才能完全地、從癥結處解決饑荒的問題吧!從這方面來看,景公的決定也許是別有用心吧! 

可惜,身為現代人的我們,有著先進的科技,似乎不如這些生活質樸的古人。面對著經濟的衰退、人民的辛苦,政府決定以「消費券」的方式刺激社會的復甦,但卻只是飲鴆止渴罷了。「消費券」所帶來的後果沒有人知道,而政府寧可使用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不願選擇降低多餘支出。這樣的我們,不就是拿未來的自己養活現在的自己?那麼,誰來養活未來的我們呢? 

也許我們沒有如晏子的智慧,但所謂「一枝草,一點露」,腳踏實地的過活,以不變應萬變,正是最好的辦法。比起靠他人給予幫助,不如自己先尋找出路!(三溫 陳學儀)

     百姓希望自己可以生存下去,不飢、不寒、不病,偶爾有些小娛樂。

一群人團結起來成家成國,增加了生存的機會,而君也被兆民萬姓期待著,希冀可實踐這夢想。但天災不是人君可以掌握的,洪水饑荒成為執政的大考驗。

       文中齊國饑荒,原因未交代:不知是大水、大旱或戰事?而景公拒絕發粟的動機也未明:國家存糧不足、不在意百姓成餓殍或先祖曾告誡發粟非振興經濟良策?來龍去脈未明,我們無從對景公這道命令下妥貼的評斷,而上意也不是執行者│朝臣可揣測的。晏子以其道德良心,以其所能行使的權力,發起國家建設來賑災。

       就結果而言,這是一個好行動,史家以褒揚的方式紀錄,尤其突出晏子的圓融變通,這鼓勵後代人臣仿效晏子的態度,甚至參考晏子經驗賑災。但史家的微言大義也使我們忽視此案成功的其他因素:齊景公願意放手讓晏子處理而沒事事干預、路寢之台是非緊急工程,可以延期、國家平日有存糧,才能加賃而不損及其他項目、老天爺並沒有使惡劣不利生產的因素持續等等。

       人君治百姓的大考驗「處理饑荒」,前人經驗值得借鏡,只是短小精煉,單一面向敘述的案件,在實際應用時,仍應權衡彼時此時,才能有效的達成目的。(三溫 陸曉虹)

    古來有多少臣子為了使君王應許發糧,可說是費盡了心思,甚至以死相諫。齊景公也給晏子出了這一道難題,他不想要放糧,只想要用設置難民收容所這種方法。晏子也沒有試圖去改變景公的想法,反而是利用工程,徵民加薪達到他原本的目的,甚至可以說比直接發糧的結果更好。

       這就是所謂的應變吧!既然君王的想法是難以改變的,那就改變自己的做法,這句話很常聽見吧!但多數人卻仍只是對著眼前的障礙感嘆,怨天、怨事、怨阻擋自己的人,不曾真正的想過另闢一條新的道路。晏子成功了,他繞過了眼前的阻礙而達到一個比他原先所預計的更好的成果,這無疑是一個我們應該學習的精神。

       要說不發糧這件事完全是件壞事嗎?其實也不全然是。若是一開始便發糧,國家純粹只有救急,而用築路寢之臺這個方法,不只可以幫助人民度過難關,也可以讓國家多一個建設。

       我真的很佩服晏子,他懂得應變,懂得在不違逆君王的情況下也不讓百姓吃虧。他懂得如何規畫一項工程,讓這項工程在完成的同時,幫助了國家也幫助了人民。從今天的角度看來,依舊高明,依舊令人佩服。(三溫 陳姿穎

一直以來都認為晏子是個很有智慧的人,他向來很懂得如何開闢新的道路,而不是不知變通的一條路走到底,這篇文章更是突顯了晏子在「變通」這門學問上的才能,而我認為「變通」真的是身為人臣│尤其是在那樣一個伴君如伴虎的時代│所必備的能力。

晏子運用他的智慧,在不違逆君令的情況賑了饑荒。他巧妙地以建設國家為由,給百姓加工資,而君王亦滿意於政令的實行。我想他能做到這點,必定是他一方面能洞悉君王的心理,另一方面能瞭解百姓的需求。這就好比開闢一條道路,並不只是把樹砍一砍、柏油鋪一鋪就好,更要熟悉附近的地況,以及考量道路開通後的實用性等,晏子想必也是作了完善的綜合考量,才決定出以此一政令改善人民生活。

能夠具備變通的能力,已是難能,而能夠縱觀全局,選擇最適當的變通方法,以達到君王與百姓雙贏的局面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我認為晏子「賢相」之名,實是當之無愧。(三誠 汪軒蘭)

  從小聽晏子的故事,只知他是個機智過人且反應迅速的人。私自在我的心裡把他建構成能言善道、靠嘴吃飯的縱橫家。看樣子,我似乎是錯怪他了。他可是個關心民生的實踐家呢!
  從各個晏子留下的紀錄可以看出,晏子是個懂得抓住關鍵的人。出訪楚國時他是個齊國使者,關鍵是要維護齊國主權;齊饑時的關鍵是使人民能活下去,大夥兒一同撐過患難時刻。他不拘泥於「放糧」這個標準程序,而是走了另一條大家沒想過的路,效果非常之好,遠勝於放糧。當我們遇到困難或亟需解決的事時,或許可以試試晏子的智慧:跳脫一般的思維和標準的作法。也許從看似不可能之處,我們也能化齊饑為奇蹟!(三誠 黃珮瑄)

  古今中外有多少負懷理想之士順利成為中流砥柱?又有多少人葬身歷史長河中一去不復返?許多人(屈原、柳宗元、韓愈等赫赫有名文士),因為暫時不得志,然後在感嘆之際,失去諫言機會,反遭貶謫。以現今的角度。他們似乎欠缺EQ,才會不斷地錯過與懊悔。
  反觀,晏子除了擁有良好的辦事能力又具備優異的情緒控管,應對進退妥善得宜,不正面和景公起衝突,反而得到更多機會幫助災民。晏子不僅懂得掌握機會(利用職位之便向王諫言),也懂得創造機會(利用職位施行有效政策),是謂「山不轉路轉」。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說:「當你真心想要一個東西時,全天下就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可見晏子是真心想賑災,如此一位有仁德的賢臣,即便景公心知晏子的主意,也不會戳破吧!而且底下的幕僚們也會全心協助,早日解除經濟危機。
  撇開考試角度來欣賞古文,即可發現古人的智慧,多少文化瑰寶鑲嵌其中,千年前即存在的概念,直到近百年才被西方給追趕上,歷久仍彌新,不禁佩服老祖宗的哲理思想!(三誠 吳鈺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