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題型 | 寫作練習──命題寫作 |
2.題目與引導說明 | 「報紙」 「如果報紙是一座都市,則副刊正如在層層疊疊的建築物之間,開出一片翠綠的公園,讓市民從容享受寬敞與幽靜。而形形色色的專欄與專刊,正如公園四周的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劇場。一座都市如果沒有這些,就太單調,太現實,太沒有文化了。」 余光中〈舞臺與講臺〉 現代資訊蓬勃,傳播媒體亦趨多元,其中「報紙」仍為多數人每天接觸眾人、瞭解世界的橋樑。請根據自己閱讀報紙的習慣、心得,或對報紙的批評、觀察提出個人的經驗或看法。請自行命題,文長不限。 |
3.預期目標 | 對於生活週遭的事物,以及自己的生活習慣,能做進一步的省察。 |
4.學習目標 | 資訊時代傳播媒體興盛,在多元的社會價值,生活慣性下,如何看待「報紙」,訓練學生能以說理的方式,提出個人的經驗及看法。 |
5.示例 | 城市靈魂的實體\葛雁\北一女中 閱讀報紙是一種孤獨且單向的溝通,而對象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她往往攜帶著本地及異鄉最新的見聞與思潮,以及組成她的無數的小小靈魂的發言而來,在光陰無聲的教室裏,或夜裡疲憊欲眠的沙發上--她說,我傾聽。 報紙之於我是有生命的,一地的政府人民,一地的風情面貌,致使一地的報紙成為其人民的描圖,其思想的總合--而當社會有了變動,她也與時俱移。台灣的報紙,若擬人化地說的話,她的打扮愈來愈時尚,在大筆錢財流向娛樂之際,她開始有點忽略了精神生活(反正也不是很多讀者在意),而政治比知識、國際文 化更能引起她的關切。她呈現出多數人的面目,而台灣大眾並不想多花腦筋,也不期待她的教育價值勝過娛樂價值…有時當我想多知道一些國際局勢時,她卻絮絮叨叨地告訴我過多的八卦及強盜殺人案。幸而,她一天中總有幾十分之一的時間(版面)是「很文化」的,並不是我故意要揚此抑彼,而是這副刊的最後一、二版實是我生存之所需,是我水泥構築的日常之中最最可喜的一小片森林,氧氣的來源。 異國的報紙,有異國的靈魂;也許嚴謹精確,或幽默親切,但無所遁逃的是:閱報永遠是孤獨的。雖說報紙像朋友般天天來探看我,但我只是渺小的一個人,而它是由無數的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龐大意識;我常只能聆聽(要說話還得先找稿紙),而她滔滔予我以數萬言於頃刻間。我們並不對等--我像是和城市在聊天,卻沒有其他時刻像這樣刻骨地了解到,這包含我加上報紙的狹小立方體裏,在物質及精神上,除了我自己,再無他人。「星期天他讀遍那份 雖然城市的精神集合是如此巨大,但她的實體卻可輕易被我握於手中,攤於桌上。將臉頰貼近擁有漢代純藍的一首詩並將它裁下,連同背景的空氣,這一剎那的心悸喜悅一併折起納於資料夾裏,這亦是我獨鍾情於報紙而非電視、廣播的緣故;那好比一個保證,像是出國旅遊必帶相機一樣,怕失落了什麼、怕遺忘了什麼。結果留下來的是為數眾多的剪報,及我的心滿意足,我曉得當我心切切地懸念著某一段文字時,它會在某處等我前去。 只要每天能留下一段時間和心的空白,去碰觸這城市靈魂的實體,將使人更加熟悉她,進而關心她,然後這一份注目與關心可以延展到異鄉,甚至世界。「地海巫師」引言是這樣的:「一名少年巫師的追尋之旅──他走得越遠,就越深入自己的內心….」而對我而言是這樣的:「閱報時我背離人群越徹底,就越能靠近這週遭大眾的真實……」 |
6.評語 | 有個人的文字風格、知識視野、生活品味,報紙的豐富性、實體性多元地呈現出來。文中採用擬人手法,突顯閱讀的深度,雖然部分文字不太流暢,但因個人性情的鮮活呈現,倒使人印象深刻。 |
命題老師資料 | 命題老師:陳美桂 服務學校全名: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資料來源:余光中《憑一張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