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究 教學研究

【點閱數:3,186】

聽陳列談他的自然寫作——<玉山去來>/北一女中邱琇環

內容

聽陳列談他的自然寫作——<玉山去來>

    我的第一本書是《地上歲月》,寫的是社會上邊緣性的人;至於《永遠的山》寫的是自然的社會,是我生活在大自然之中,開啟視野之後,所思索所感之作。

    我喜歡旅行。旅行就是到不同的地區,或自然、或社會,在觀看時自然會反省自己。

   《永遠的山》一書共分十篇,外加前言和後語。在構思全書時,有兩個重要的原則:

   其一是寫我所熟悉的題材,就像請客的菜單,當然是開自己熟悉,擅長烹煮的。

   其二是避免同樣的題材,就像請客時不會同時煮兩道同樣的菜。

   在進行構思時,有關材料的選取、剪裁、及結構的安排、配置、乃至最後如何炒成一道佳餚,都需要細細思量。關於全書的安排,就像安排一桌酒席,如果已經有一道青椒,那麼另一道菜即使有青椒,也只能是點綴性質。

    談到<玉山去來>ㄧ文,因為玉山是台灣第一高山,高山有其特殊的價值與意義,與平地迥異,住在山上,可以慢慢了解大自然的秩序及變化,是十分有意義的。

   

 

 

    玉山主峰海拔三千九百多公尺,排雲山莊在主峰下五百公尺,是可住的地方。在山中旅行,行李不是斤斤計較,而是兩兩計較。不過,為了寫作,在玉山國家公園時,我身上都帶著活頁紙,隨時記錄。活頁紙的功能是有想法隨時可以記下來,其中包括自然物與你的對應,或者ㄧ些其他的細節,記時要儘量完整,否則回來之後就難以捕捉了。

    關於<玉山去來>ㄧ文的寫作,我是採取刪去枝蔓的「直接切入法」,不談行前種種,直接從「崎嶇的碎石小徑在無邊的漆黑中循著陡坡面曲折上升」切入,這種寫法就像你寫到高雄去玩,就直接切入「玩啥」,不談我從哪裡來,住在哪裡,及同行者等次要的瑣事。

     在這篇文章裡,如何將我去來玉山的多次經驗,與真正攻頂的那一次連結起來,這是技巧的運用。在文中,不必很明確的講幾點起床,行文時自然會touch到。

    在一篇文章中分出幾節時,要各有主題,這時配菜的原理就可用之於寫作上。

    另外,我認為標點符號的運用在寫作時意義非常大。文中寫風雨的那段,全無句號,都用逗點,主要在呈現當時的氣氛,若照規矩的文法是錯的;但對某些作家而言,錯的才是對的。

     文中第四小節是將實際的經驗歸納至抽象的層次,同時也在為第五、六、七、八小節做過渡。

    玉山去來>是一篇自然寫作的作品;不同於報導文學。報導文學是報告加告知,加引導,是問題取向,大自然只是媒介,他們關心的是大自然受破壞,要趕快來拯救。

    自然寫作則大不相同。

    自然寫作以自然為主體,和山水文學、遊記都不同。它裡面有知識的部份(自然);也有寫作能力(文學、藝術)的部份。文學不能只是知識的傳達或媒介,必須有新的感動:感覺、感心、感動、心靈的震撼。文學裡面最好不要暴露知識,真正好的文學作品是不會明白載道的。

   我在上玉山之前讀了很多有關大自然的書,但是這些知識卻不宜在書中暴露:例如我不寫藍腹鷴有幾公分大,而寫藍腹鷴在我心中的地位;換句話說,要從知識的層次,擴展到心靈的震動,才是真正的文學。這就像一張照片只有當它不再是一張照片,而是代表一種精神時,才值得被掛起來。自然寫作亦是如此,意思就是說要讓陽光不只灑在身上,也要灑在心上。

     後記:知名散文作家陳列於96. 10. 02 蒞臨北一女中演講,內容十分精彩,我當時作了筆記,立意要衍化成文,分享大家,卻未能終篇。今知陳列要來北一評審散文,決心完稿面呈斧正。託颱風假之福,草擬成文,時隔一年矣!         邱琇環 97. 09 .30於北一

相關檔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