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第4段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爲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爲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段落語譯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但終究隨著五國滅亡了,爲什麽呢?那是因為他親附秦國卻不幫助五國。五國滅亡之後,齊國也就無法倖免了。燕國與趙國的國君,一開始便有遠見,能堅守自己的領土,秉持正義,不去賄賂秦國。所以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最後滅亡,這就是用兵的功效也。一直到燕太子丹用荊軻刺殺秦王的計策,才招致滅亡之禍。趙國曾經五度對秦作戰,二次失敗,三次勝利。後來秦國一再攻擊趙國,被趙將李牧連連擊退。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被殺之後,邯鄲就成為秦國的一個郡了,可惜的就是趙國用武力抗秦卻不能堅持到底。而且燕國和趙國處在秦國將六國消滅殆盡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用盡力量單薄,因此戰敗滅亡,實在是不得已。假使當時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自己的土地,齊國不要親附秦國,刺殺秦王的計策不要實施,良將李牧還在,那麼勝敗的命運,存亡的道理,六國與秦國相比較一下,或許還不能輕易判定的呢!
.語譯第4段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但終究隨著五國滅亡了,爲什麽呢?那是因為他親附秦國卻不幫助五國。五國滅亡之後,齊國也就無法倖免了。燕國與趙國的國君,一開始便有遠見,能堅守自己的領土,秉持正義,不去賄賂秦國。所以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最後滅亡,這就是用兵的功效也。一直到燕太子丹用荊軻刺殺秦王的計策,才招致滅亡之禍。趙國曾經五度對秦作戰,二次失敗,三次勝利。後來秦國一再攻擊趙國,被趙將李牧連連擊退。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被殺之後,邯鄲就成為秦國的一個郡了,可惜的就是趙國用武力抗秦卻不能堅持到底。而且燕國和趙國處在秦國將六國消滅殆盡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用盡力量單薄,因此戰敗滅亡,實在是不得已。假使當時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自己的土地,齊國不要親附秦國,刺殺秦王的計策不要實施,良將李牧還在,那麼勝敗的命運,存亡的道理,六國與秦國相比較一下,或許還不能輕易判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