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天地自學天地

【點閱數:12,083】

先秦-孟子-尚論古人-誰是「同『道』中人」?——《孟子‧禹稷顏回同道》短文寫作

導覽
  根據《孟子‧禹稷顏回同道》所述,生當太平盛世的禹、稷二人致力政事、公而忘私,而身處亂世的顏回簞食瓢飲、獨善其身,兩方都被認為是「賢者」,因為他們同樣秉持著「進則救民,退則修己」的仁人之道。   然而《論語‧憲問》中記載,孔子曾被稱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三國時代,諸葛亮明知蜀漢危急仍鞠躬盡瘁,留下千古美名。宋代大儒范仲淹也有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至今仍傳誦不絕。你認為這些人的言行是否與「進則救民,退則修己」的仁人之道互相牴觸?請說明你的看法及理由,文長約200字左右。
內容

誰是「同『道』中人」?
——《孟子‧禹稷顏回同道》短文寫作

 

  根據《孟子‧禹稷顏回同道》所述,生當太平盛世的禹、稷二人致力政事、公而忘私,而身處亂世的顏回簞食瓢飲、獨善其身,兩方都被認為是「賢者」,因為他們同樣秉持著「進則救民,退則修己」的仁人之道。
  然而《論語‧憲問》中記載,孔子曾被稱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三國時代,諸葛亮明知蜀漢危急仍鞠躬盡瘁,留下千古美名。宋代大儒范仲淹也有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至今仍傳誦不絕。你認為這些人的言行是否與「進則救民,退則修己」的仁人之道互相牴觸?請說明你的看法及理由,文長約200字左右。

 


參考答案:

  我認為孔子、諸葛亮、范仲淹的言行,與孟子所謂的「仁人之道」並沒有牴觸。「進則救民,退則修己」是一種通權達變的態度,根據各別情況採取合宜的應對做法。當有志之士面臨出處進退的局面,除考慮政局治亂、能否一展抱負,也可能根據百姓的處境、情感的連結等因素,做出最後選擇。所以孔子不忍禮崩樂壞、世局危殆,故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諸葛亮與蜀漢二帝有情,故願意力挽狂瀾、死而後已;范仲淹不忍浮雲蔽日、生民受苦,故先天下之憂而憂。即使舉措有異,但都是秉持正道而行的賢者,都只求無愧於赤誠的仁心。

 

 

教學文章由臺南女中張珮娟老師、實習老師陳佩㞶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