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他(作者之子)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 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 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他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 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乎不見。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現在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 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 海;我只能想像,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只郵筒。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節錄自龍應臺〈目送〉) |
龍應臺於文中描述母親目送兒子的情境,並抒發個人感悟。請模仿上文寫法,想像自己為趙太后,此刻站在百輛車隊之後,目送長安君到齊國擔任人質。文章須書寫趙太后目送時刻的所見、所感、所思。(所感:須包含太后一路來的心情轉變,所思:須寫出趙太后決定讓長安君離國的最終考量。)文長約250-300字。
教學文章由平鎮高中 陳玉嘉老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