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喜雨亭記〉寫出身為父母官,不只能苦民所苦,也能從雨中透視眾物的真實。然而大自然的無窮力量,讓我們經歷無數次慘痛的變化,但還好都「有人」為我們在第一線規劃與負重前行。目前正值疫情,全球社會型態產生巨大變化,病毒把不可能的事情都變成了可能:奧運延期、各國鎖國、在家辦公、線上畢典……等,倘若沒有政府、醫護、警消等一線人員全力抗疫,以及人民的配合居家防疫,如何有翹首盼望解封的一天?無論防疫或是防災,都是一件極其嚴肅的事情,都值得我們深度思考。
短文寫作:負重前行
以下為新聞媒體網站《天下雜誌》的專欄文章:
氣爆、食安危機……,天災人禍,一再上演。 是人類太愚蠢,學不會教訓? 還是早已利欲蒙心,什麼缺德事都敢做? 現在,找回敦厚人心是當前第一要務。 中秋節,我們幾個不烤肉的朋友一起喝茶賞月。 一個朋友說,他如果年輕二十歲,就會去改念心理學,因為最近發生的天災人禍,不但歷史上都發生過,甚至在最近的十年都發生過。他不懂為什麼人這麼健忘,不能從經驗中學到教訓,人如果是這樣愚蠢,如何能存活到現在? 此話一出,大家紛紛從自己的領域,七嘴八舌了起來。 歷史會重演絕對不是人笨,而是人對物質的貪婪使心變得邪惡,忘記了在遠古時代,人類因為懂得「分享」,才存活了下來,更忘記只有大家好,自己的好才能持久這個事實。 那麼為什麼人會忘記這麼重要的生存之道呢? 因為當科學進步到可以複製生命後,人就目空一切了,忘記人心才是最重要的根本,溫良恭儉讓才是處世之道。一旦利欲蒙了心,又沒有道德的規範,就什麼缺德的事都敢做了。所以,找回敦厚的人心是當前第一要務。 人心怎麼找?要從改善社會風氣,講求品德著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最重要的原則。自己都不敢吃的油,怎能賣給別人吃?又因人心已敗壞了,所以公權力必須伸張,「頑而不化者有訓,教而不遵者有法」,政府有保護人民、維持社會正義的責任,不可鄉愿,更不可五萬台幣就讓不法者交保。 人其實沒有健忘,人是選擇性地記憶,因為哀傷會壓抑免疫系統,所以人只記得跟自己有關的事,故意忽略不愉快或不想知道的事。 陶潛在《擬挽歌辭》中說:「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大腦對別人痛的記憶,不像自己的痛那樣深刻。但這種只顧自己的心態其實不利人類的生存,人需要團結來對抗大自然的無情,所以我們得用同理心來平衡記憶的自私。 從實驗得之,同理心可以透過經典小說的閱讀,讓讀者融入故事中,化身主角,感同身受。但「不知生,焉知死」,不知過去的錯誤,怎麼預防未來的災難?現在九一八事變、抗戰勝利、台灣光復都不再紀念,是危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歷史重演的原因之一。 大腦會因環境而改變,改變觀念就能改變行為。因此,媒體要盡量報導真善美的事蹟,激勵人民向上、向善之心;政府不能再姑息養奸,人民也不能再盲目希望明天會更好。 明天要更好,今天須努力。我們更不能心存僥倖,把該用來防災的心力去拜神明。若不去除災難發生的「人」因,再厲害的神明也幫不上忙。 人要樂觀,但不切實際的樂觀是危險的;責任固然要追究,但有時候,水落,石頭才會出。災難發生後不要相互指責、推諉,而是一起把責任扛起來,找出原因,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使它不再發生。 (改寫自洪蘭〈今日不知錯 明日怎防災?〉2014.09.16) |
蘇軾的〈喜雨亭記〉除了構建出上位者積極為民思考的形象,也建立了一個難以超越的為官者與人民的互動典範。這兩年來我們經歷了疫情升溫與平緩的拉扯,拉鋸著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疏離。曾幾何時,口罩除了隔絕外在的病毒,也區隔了我們溝通的熱情。於是,無論防疫或是防災,不只要跟時間賽跑,也要與無止盡的口水戰抗衡,溝通成了必要但艱鉅的任務,做事的人扛起重任,在眾聲喧嘩中默默前行。
閱讀〈今日不知錯 明日怎防災?〉文章後,請評析作者觀點,並以「負重前行」為題,寫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議論、敘事、抒情皆可,文長不限。
教學設計由高雄市立楠梓高中 顏嘉儀老師設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