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天地自學天地

【點閱數:2,089】

日本─芥川龍之介─竹藪中─影響記憶的多重因素

導覽

芥川龍之介的〈竹藪中〉藉一件凶殺案,呈現眾人不同的證詞。由於個人立場的不同,進而影響對一件事情的證詞陳述,因此人們的陳述並非是百分之百的客觀且誠實。芥川龍之介藉此文呈現──人們所陳述的大多不是真正的事實,而是對自己最有利的部分事實,或是捏造出可以維護自己名譽的假事實,且根據現今的科學研究發現,〈竹藪中〉描寫的精神狀況是真實存在。可見人的記憶除了受個人的立場影響外,甚至會因為各種因素使記憶產生扭曲,因而使當事人確信自己的記憶就是事實,那我們又該如何相信自己的記憶呢?

內容

短文寫作:影響記憶的多重因素

請閱讀下列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一

  人的記憶可靠嗎?會讓記憶歪曲的要素還有很多。如有研究報告指出,如果把記憶置換成言語,就會使記憶越來越偏離事實。關於這點,可以參考喬納森(Jonathan W.Schooler)等人,在1990年於《認知心理學》學術期刊上所發表的論文。

  這個實驗是讓受試者看動畫。看完之後,有一半的受試者會被要求用言語說明該動畫人物的長相,而另一半的人則不需要用言語來說明。

  用言語來具體描繪出人物特徵,如狐狸眼、下巴小小的、顴骨高高的等。然後,再讓所有受試者看幾位人物,猜哪一位是他們在動畫中看到的那個人。結果,用言語說明的群組答對的比例,比不須用言語做說明的群組還低。

  如果用言語來說明過去見過的人物,容易因印象不夠深刻,而產生錯誤的記憶。我們認為這是因為在把影像轉換成言語的過程中,記憶產生歪曲,進而偏離正確的資訊。

(他就是兇手?心理實驗:目擊證人的證詞可能靠不住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0355)

資料二

  羅芙托斯(Elizabeth Loftus)以「假記憶的形成」為題,於1995年所提出的一篇論文報告。

  這個實驗是要24位成人的參與者,回想自己小時候所發生的事情。實驗者會向受試者提示四個事件。這四個事件中的三個,是實驗者於實驗前,向受試者的親人細心問出來的事實。在實驗中,實驗者會要求受試者,盡可能多想一些和這些事件相關的事情,並誠實告知。

  在這個實驗裡,其中一個事件是:小時曾經在○○購物中心,因為迷路很久而哭泣。最後在一位老婦人的協助下,才回到家人的身邊。」

  因為事前就先調查過,所以購物中心的名稱等詳細的資料,全都是真實的。但是,事實上受試者並沒有迷路。受試者聽到這個提示後,將近25%的人認為以前曾發生過這件事,他們表示可以「想起」曾在購物中心迷路。

  接著,羅芙托斯等人向大家提示,有些受試者沒有迷路經驗。他們又說:「這4個事件中,有一個是騙人的。」即使如此,還是約有25%的人,認為自己曾迷路。

  簡單的為這個實驗作結論,就是人們會把不曾發生過的事情,當成真實事件貯存在記憶中,更顯示了人的記憶是如此曖昩。

(他就是兇手?心理實驗:目擊證人的證詞可能靠不住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0355)

資料三

  1959 年 Leon Festinger 和 J. Merrill Carlsmith 的研究中,要求受試者在一小時內完成極其無聊的任務(前半小時,重複的向左、向右轉動木板上的木樁,後半小時,重複將 12 捲線纏上木板,再拆掉,再纏上,再拆掉……)。完成任務之後告訴受試者:「他們只是整個實驗中的控制組,而為了實驗的完整性,是否願意告訴接下來的參與者(真正的實驗同謀)這個測驗非常有趣?」當受試者遲疑時,實驗者便提出完成告知之後,會得到另外的酬勞(分別是 1 美元與 20 美元)。

  整個實驗結束之後,再訪談受試者們對第一項任務的「真實反應」,得到 20 美元而說謊的受試者多數坦白,這份任務非常無聊。值得注意的是,得到 1 美元說謊的多數受試者,會改變自己的狀態,反倒認為這項任務是有趣的。為什麼得到 1 美元而說謊的多數受試者,會轉變自己的態度,認為這項任務是有趣的呢?

  簡單來說,回答這個問題的受訪者是在「為了 1 美元這種小錢而說謊」和「這個實驗是有趣的」這兩個立場選邊站。

  在執行當下受試者可能是感到無趣的,得到 1 美元的酬勞(在心裡上)並無法有效的說服他說謊時(誠實可能比 1 美元更有價值),他便會陷入矛盾之中(為了不值得的事情而說謊);而為了減少認知失調,他便會改變自己的態度,讓態度(覺得過程有趣)與他的行為(告訴別人過程有趣)盡可能的一致,因此便產生這種看似不合理的現象。

  而這些「為了維護……的認知,選擇支持或否定某些現實」經常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像是在教育現場常見的,家長跟老師的觀察有明顯的出入,有些家長為了維護「自己對自己家小孩瞭若指掌的家長」這個認知,否認其他人對小孩的觀察;又或者男女交往時的各種占有與限制,有些人可能為了維護「他/她是因為喜歡我,才會這樣對我」的認知,支持其中一方的掌控行為。

(你的記憶不是你的真相:認識幾個「後真相」的心理學陷阱https://pansci.asia/archives/157701)

問題一:請根據以上三則資料,各說明會造成真相和記憶之間產生落差的因素有哪些?

問題二:依據三則資料可知,人的記憶和事實的真相不一定百分之百符合,甚至會因為各種因素產生扭曲,因此我們又該如何相信記憶?以現代科技來說,錄影和影音更能完整地記錄事實的經過,所以能不能以錄影或錄音等方式取代人類的記憶呢?請以「人的記憶」為題,比較人的記憶和錄影或錄音的差異,說明你認為哪種紀錄方式比較可信,並提出人該如何面對真相和記憶之間必然產生落差的困境,文長約350-400字左右。

 

教學設計由左營高中 楊乙玲老師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