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天地自學天地

【點閱數:956】

清—袁枚—隨園記—與地球共好

導覽

袁枚〈隨園記〉展現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也應用在自己整治「隨園」的環境上。此種與自然和平共處的生活觀,正與現在永續發展的精神不謀而合。但現今在環境保護的議題上,仍有許多我們要努力的空間,尤其當環境與經濟發展相互衝突之時,兩者如何權衡?究竟環境永續與經濟發展有沒有取得平衡的可能?請閱讀下面的文章後,分項回答問題。

內容

永續發展:「環境永續」與「經濟發展」攜手並進

  永續發展目標第 14 項目標的主題為「保育海洋生態」,即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系,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海洋環境劣化。其下的細項還特別提到消除過度捕撈、設立海洋保護區、不補助非法過漁行為及扶助小規模捕撈業者等。「永續」與「發展」不再針鋒相對,而是一體兩面。

  事實上,因為注重海洋保育而裨益海洋經濟發展的例子,並不在少數,澳洲大堡礁就是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案例之一。

  70 年代起,澳洲政府便在此建立海洋保護區,並於 2004 年重新對其進行分區規劃,包括保護珊瑚礁、海草床與紅樹林的「保留區」,並將 33% 的保護區設為「禁漁區」。在海洋生態復育後,不僅可捕魚區中的漁獲量穩定成長,大堡礁豐沛的生物多樣性,更吸引全世界的潛水客前往朝聖,帶進大量觀光收入。

  另外,斐濟也將其海域 30% 的面積規劃為保護區,其中包括部分永久禁漁區。聯合國的資料顯示,自 1997 年斐濟開始推動海洋保育後,因為禁漁區保護造成的資源「外溢」效果,使鄰近開放捕撈的區域受惠,蛤蠣收成增加了二至三倍,漁獲量也成長二倍以上。

  其他成功的例子還有菲律賓的阿波島。阿波島在 80 年代成立海洋保護區,規劃了 10% 的禁漁區後,漁獲量增加了 6 到 13 倍,菲律賓因此在 90 年代後設立更多海洋保護區;帛琉也因為將 80% 的經濟海域都設為禁漁區,成為猶如仙境的海島觀光勝地,遊客紛至沓來。

  海洋資源舉足輕重,藍色經濟的時代來臨

  第一個提出「藍色經濟(The Blue Economy)」一詞的是荷蘭經濟學家暨企業家鮑利(Gunter Pauli)。鮑利主張人類應該效法自然界生物,運用可再生材料,不留任何廢料或造成能量損耗,真正落實永續發展。這個概念後來被進一步擴充,強調人類與海洋的調和與共生。可以說,「藍色經濟」是將「綠色經濟」延伸後,運用在日益重要的海洋領域。

  如今,不只小島國家,大國們也都將眼光轉向藍色經濟。放眼全球重要的沿海大國,紛紛以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訂定海洋發展策略。比如,美國每年用於發展海洋工程技術、海洋旅遊、海洋生物科技、海上風力發電等海洋領域的預算超過 500 億美元,更由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管轄漁業保育與管理等工作,對漁業資源保育不遺餘力。

  四面環海的臺灣,過去也曾在漁業、航運與船舶建造方面成就斐然,創造捕撈能力全球第二、坐擁世界第三大港的亮眼紀錄。可惜,近年臺灣有逐漸居後的趨勢,尤其在離岸風電、新能源開發、海洋尖端科技與海洋環保等新興領域等起步較晚,海洋旅遊方面過去多年來也缺乏整體規劃,屈居後段班。

                                ──節錄自謝易軒〈【SDGs】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一定互相衝突嗎?「藍色經濟」讓魚與熊掌兼得〉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文章提出許多國家發展「藍色經濟」的案例,請條列說明兩項,文長100字以內。

問題(二):根據你的觀察與瞭解,生態環境永續與經濟發展必然相互衝突的關係嗎?又或者兩者可以相輔相成?請就你的成長經驗或聽聞,舉出例證並說明你的觀點與看法。文長限400字以內。

 

教學設計由國立南科國際實驗高級中學 邱湘茵老師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