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天地自學天地

【點閱數:933】

宋—王安石—原過—見微知著:關於犯錯的思辨

導覽

王安石〈原過〉從人性與人際互動切入,探究「過(犯錯)」的原因,提示我們對「慎思」及「改過自新」的看法。王安石這篇文章,啟發我們進一步思考:「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面對他人或自己曾經犯下的過錯,將如何面對與如何修復,將是另一個重要課題。

內容

※請閱讀以下文章之後,回答問題。

甲、

    錯誤 馬地 (Sami Mahdi)

  這是算總帳的時候。

  讓我自問那裡出了差錯:

  錯在學習

  還是經驗?

註:馬地(Sami Mahdi),1940年出生於巴格達,詩作題材多樣,詩風簡樸而直接。

(選自陳黎、張芬伶譯:《當代世界詩抄》,花蓮縣文化局,2010)

 

乙、 

  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係指細小的錯誤行為如果不及時加以阻止或導正,將引發更多、更大的錯誤,最後導致無法收拾的後果;相對的,如果微小的錯誤行為能在短時間之內獲得阻止或導正,就比較不會引發後續的錯誤行為。

  破窗理論源自於社會學家威爾遜(James Q. Wilson)以及凱林(George L. Kelling)在1982 年所發表的一篇文章——「破窗」,該文章指出:當都市中的一棟建築物出現少數幾個破窗,如果沒有及時加以修復,接著就可能會有更多的窗戶被打破,甚至被人破窗而入進行更大的破壞;又如行人道上出現少數的垃圾,如果沒人及時清理,就會出現更多的垃圾,甚至連餐廳的垃圾都可能隨手被丟棄在行人道上。

  此一想法引起美國犯罪學者的廣泛討論,並依據此一想法提出防制犯罪的兩大具體策略,第一是細小的犯罪行為出現時就要加以阻止,第二是阻止的措施要及時,不可以拖延。據此,破窗理論認為斷絕微小反社會行為的發生,可以預防大型犯罪行為的發生,許多大城市也根據這種論點,訂定具體的防範犯罪措施,並獲得明顯的效果。

  依據破窗理論,如果學生目睹他人輕微違反規定行為未被糾正,就有可能產生也想試一試的念頭,因而誘發更多違規行為,進而引發更嚴重的違反班規、校規行為。因應之道,就是要把握見微知著的原則,對於小的違規行為要能夠靈敏察覺,並立即使用最適當的方式加以導正,以防止進一步違規行為之發生。在學校中,如果及時發現並立即導正行為些微異常的學生,就可以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以及和諧的學校氣氛。

(改寫自吳清山,林天祐〈破窗理論〉,《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100 期,2011年6月)

 

在甲詩中,作者自問有可能「出錯」的地方為「學習」或「經驗」;而乙文的「破窗理論」也提醒對細小錯誤行為的自知與改正,讓「出錯」的機會可以更少。請運用乙文觀點,說明是否曾經有過「一扇破窗」影響了你?你如何面對它或修復它?請自訂一相關題目,可舉自己或所見聞經驗為例,諸如親子關係、交友經驗、或社會時事等皆可。文長限400字以內。

 

〔寫作指引〕

(1)透過材料的閱讀,學生能運用「破窗理論」分析「犯錯」的緣由與影響。

(2)使學生能檢視自己過去或目前困擾自己的人事物──「一扇破窗」,通過思辨,進而思考修復方法或避免惡化的事例省思。

 

教學設計由臺北市立育成高中  楊雅貴老師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