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天地自學天地

【點閱數:987】

戰國—墨子—墨子選—愛的辯證

導覽

墨子是先秦時期的思想家,在戰國時期的亂世,看見戰爭所帶來災害與影響,因而提出「非攻」思想做為解方:唯有止戰,方能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其最終的目標還是──追求世界和平的渴望。至於如何達成「和平」的目標,墨子進而從人與人之間的「愛」著手,提倡「兼愛」思想,強調人們應該超越個人私利和群體利益,相互關愛,以愛消弭亂事、終止戰爭,方能使國家獲得最大的利益,達到真正的和平。

內容

短文寫作:愛的辯證

※請閱讀以下文章之後,回答問題。

甲、

  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墨子.兼愛》)

乙、

  法國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在《博愛政治學》一書中深入探討了法國大革命口號中的「博愛」(Fraternité)概念。該口號原意是兄弟情感,期許人們相互關愛,實現真正的兄弟情誼。然而,德希達卻擔憂這一理想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他指出,西方哲學對個體完整性和和諧存在的追求帶來了困境。人們通常首先將自己想像為和諧一致的存在,然後才試圖理解外界。在這種思維模式下,我們對世界的愛實際上只是對自己的再現,這是一種「狹愛」而非真正的「博愛」。
  法國大革命所宣揚的博愛理想,雖然高尚,卻存在著嚴格的限制:只有與自己相似的人才能被接受和愛護。以家人兄弟的情感作為愛的標準,意味著排斥與自己不同的異質元素,這導致對外界的愛實際上只是對自己的愛。
  德希達認為,這種思維模式會讓人要求他人變得與自己相似,否則就會被排除在愛的範圍之外,甚至被歧視和排斥。這是博愛理想無法真正實現讓每個人都成為兄弟的根本原因,反而加劇了社會的衝突和悲劇。

(透過「OpenAI」改寫自楊照〈博愛:學習去愛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東、西方的哲學家都在為讓世界更美好的目標而努力,以避免戰爭再次耗損國力、傷害人類生命:在戰國時代厭倦戰爭的墨子認為社會之亂起自「不相愛」,而二十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德希達認為宣揚「博愛」反而加劇了社會的衝突和悲劇。請分別說明墨子的「兼愛」和法國大革命提倡的「博愛」可能產生的問題為何?並參考墨子和德希達的觀點,以「愛的辯證」為題進行寫作,說明你認為什麼樣的「愛」才不違反人性、且能促進世界更美好呢文長約400字。

 

教學設計由新竹實驗高中 吳佩玹老師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