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生受改革派與保守派鬥爭影響,坎坷起伏、仕途失意,但在〈超然臺記〉中,仍可以看見蘇軾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得以自我排遣、自得其樂。在我們的生命中,也會面臨許多挫敗,要能正向思考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常是陷入無限放大的執著中,而導致自己不快樂。而在〈眼前難關過不去?試著放下自尊與執著〉一文中,提出了「正念」的想法,提供人們能夠放下執著且活在當下的解方,或者藉由一個轉念,人得以灑脫地面對生活困境,找回屬於自己的快樂。
※閱讀文章,回答問題。
正念訓練:放下過度執著的自我 正念(Mindfulness)的意思並非正面思考,而是「活在當下、放下執著」。正念源於佛學,但近年來無論西方或東方,都透過科學化的心理學研究,藉由訓練正念,舒緩過度自我膨脹所造成的情緒壓力或緊繃的人際互動。 中研院民族所張仁和希望透過「正念(Mindfulness)」的研究,讓自我執念引發的焦慮壓力可以回歸平靜。正念雖源於佛學,但切莫急著將之貼上宗教標籤,我們可以用下圖來理解。 以日常生活的「吃飯」為例,你是否常常邊吃邊弄工作?又或者,走路時總想著其他事情?無法專注於當下,腦海時時追隨過往、擔憂未來,漸漸地眉頭深鎖、肩膀緊繃。 吃飯時品味食物的鹹甜,洗澡時感受肌膚的潔淨,享受每一個「當下」,就是一種「正念」的展現。 達賴喇嘛曾說:「想要」是形成「執著」的關鍵。一旦成為執著,人們就可能奮不顧身地追求,即便到後來可能已經不再喜歡,例如財富、功名、親密關係。若一直害怕「得不到」,會產生深切的焦慮,進而陷入負向的情緒循環。 為此,張仁和進行了一項研究,透過「正念量表」來區分高正念與低正念的受試者,並以「食物、金錢、自我價值」三個項目,讓受試者評估「想要」和「喜愛」的程度。 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高正念或低正念的受試者,都呈現喜歡食物、喜歡金錢、喜歡自尊的高度傾向,但若論「想不想要」,高正念的受試者就沒那麼執著於一定要到手。 擁有高度的「正念」,確實能幫助降低「想要」的執著。換個角度想,若要減少執著,可以從培養正念開始。 培養正念找回寧靜自我,國內外各行各業皆已採取行動。除了台灣研究發現正念有助運動員專注於身體,從正念量表判斷中消除情緒。美國許多醫學院也設立正念學程,藉由訓練正念改善醫生的工作壓力、紓解緊張的醫病關係。 鼓吹自信來迎戰問題,過往心理學研究已證實效用不大,反而會造成自我過度膨脹,導致心理壓力與緊繃人際關係。不如轉念,遇到問題時放下自我執著,而在生活中盡可能專注當下,這不只是古老的佛學、現代化的心理學,也是在失序的社會中喚回內心平和的生存技能。 (改寫自研之有物〈眼前難關過不去?試著放下自尊與執著〉) |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本文提到了「正念」的概念,請根據文中所述,說明什麼是「正念」?(文長限80字以內)
問題(二):生活當中難免遇到一些失敗,例如考試成績不理想、好朋友突然不理自己、社團之間的矛盾、和家人大吵一架等。在事件當下,常因為過於執著「我」,而難以接受事情的不順己意,甚至認為這個「事件」本身代表「我」的錯,而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根據上文,提供了一個解方──如果能透過「正念思考」,找到轉念的思考點,或許能發現沒有過不去的事。請以「那個找回快樂的時刻」為題,分享自己生命中曾有的挫敗經驗及感受,以及自己如何轉念思考,擺脫負面情緒,找回屬於自己的快樂。(文長限400字以內)
教學設計由林口康橋高中 黃筱凌老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