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作者簡介 導讀 學科中心資源 數位資源
【點閱數:6,283】

現當代名篇現當代名篇

一桿稱仔

  賴和,原名河,筆名懶雲、安都生、走街先、甫三。臺灣彰化市人,生於1894年,卒於1943年,終其一生處於日本帝國的統治下的臺灣。(註: 1895年訂定「中日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與日本,直至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日本戰敗,同時終結對臺灣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自嘆:「我生不幸為伏囚。」
  賴和十歲即在書房學習漢文,同時進入日本公學校學習日文,因此每日上午在公學校讀書,下午回家後才又到書房學習漢文。直至十四歲至小逸堂書房拜黃倬其為師,更奠定日後堅持以漢文寫作的語文基礎。十六歲考取日據時代臺灣人視為最好出路的學校──台北醫學校,學成後到「嘉義醫院」任職,不久後返回家鄉彰化市仔尾開設「賴和醫院」。二年後又起身前往廈門鼓浪嶼「博愛醫院」服務,在廈門期間,時值中國五四運動沸揚,賴和間接接觸到五四運動的精神與內涵,就此開啟白話文創作的嘗試意圖。
  賴和自白創作的方式,總是在腦袋中先以漢文思考,再以文言文寫下,然後轉為白話文譯出,最後再度加工成符合臺灣口語的文字,這樣的寫作歷程對一位日據時代擅長寫作漢詩的作家而言,無疑是一大挑戰。其白話文創作的第一篇小說〈鬥鬧熱〉,披露舊時代封建社會的弊病。本文〈一桿「稱仔」〉即為第二篇小說,描寫殖民者對於人民不公不義的剝削及高壓統治。賴和二次入獄期間可見豐碩的作品:1923年因「治警事件」入獄,其間寫下了〈覺悟下的犧牲〉等多首詩作。1941年因思想問題,再度入獄,其間書寫《獄中日記》漢詩高達二十一首。賴和創作意圖不離「反帝」、「反殖民」、「反封建」這樣的書寫路線。正因這樣的創作主題與中國魯迅相似,因此素有「臺灣魯迅」之稱。
  賴和以文學家的身分揭露社會問題,意圖救治臺灣。同時也以醫生的身分,救治普羅大眾的生理病苦。對於窮人看病總不收取費用,若是病人堅持以「自家作物、牲畜」作為醫藥費,賴和亦微笑不介意,因此這樣的人道主義者的姿態,被當地人尊稱為「彰化媽祖」,懸壺濟世人心與人病。
  賴和是臺灣新文學創作先驅,因此王詩琅於1936年在〈臺灣時報〉上譽之為「臺灣新文學之父」。其作品皆收錄在《賴和全集》。

相關影片
回列表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