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題型 | 寫作練習--非命題寫作--讀書心得 |
2.題目與引導說明 | 請閱讀余秋雨著作<借我一生>,並思考文革迫害下,中國老百姓苦悶的心情,書寫個人心得,字數在1000字左右。 |
3.預期目標 | 培養閱讀的習慣,訓練統整思考的能力。 |
4.學習目標 | 需仔細閱讀全書,先介紹內容大意,再摘錄佳句,最後寫出自己的閱讀心得 |
5學生作品 | <借我一生>閱讀心得 21307吳翊慈 一、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精華本比全本薄了不少,而會有這本精華本是因為作者的朋友問說:「是否可以出一個精華本給較繁忙或較年輕的讀者方便閱讀?」所以才會有了這本精華本。而此書主要是在說明在文革時代的生活環境,想要了解文革時代的人可以閱讀此書。 余秋雨:「全本和精華本,各有利弊。對我自己來說,更喜歡的是這個精華本。我想,一個人不怕牽動很多人早就說慣或聽慣了的虛假話語模式而充分地吐露親身感受,是一種冒險,一種挑戰;又終於把這種感受收納為家門內的親情之嘆,則是一種放下,一種回歸。」 二佳句: 1. 光源在八仙桌上,是一個小油碟,上面斜擱著一根燈草,火苗像一粒拉長了的黃豆,一抖一抖。火苗映著一個短髮女子的臉,她才二十出頭,眸子安靜,臉帶羞澀,正在埋頭書寫。她,就是我媽媽。<P.32> 2. 那麼,上海阿上海,浙江農村為了營造你這座城市所支付的情感代價,實在太大了。<P.36> 3. 我的童年,是由一封封農家書信,一筆筆汗水帳目滋潤的。我正是從這間舊屋起步,開始閱讀中國大地。 感謝媽媽。<P.51> 4. 我的看法恰恰相反,那些重要人物受到其他重要人物的打擊,總有特殊理由,而特殊理由就不是普遍理由,不是普遍理由就不會真正重要。一場災難的深度,就看它給平民百姓帶來了多少禍害。因此,像我爸爸這樣一個小職員只是由於一、二個「老朋友」的隨口揭發而使全家忍饑挨餓十多年的事,就比一個部長或省長的撤職重要百倍。〈P.180〉 三心得: 當初到書店買這本書時,原書和精華本擺在一起,原書約有八百多頁而精華本卻不到三百頁,當然我的手就不由自主的選了精華本。買了這本書之後,他“寂靜”的在那裡躺了幾天,直到最近拿起了他,我開始慢慢的閱讀。赫然才發現,原來書中有一個世界是我從來都不曾想像體會過的。本書主要在說土改和文革,而作者用他的眼睛把我們帶到那個時代背景,讓我們體會我們不曾經歷過的生活。 余家在文革時代生活艱困,又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災難。但是,他們的精神是可敬的。如果是我,我生長在那樣的環境下,我有可能支持下去嗎?那些致命的批判可能會把我一點一點的瓦解吧!或許我們該思考在我們幸福的生活著的背後,是有一群人所努力過的,所以我們才能採集著豐腴的果實。看完這本書,才知道自己的生活有多麼的幸福。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五章《叔叔走了》,在文中作者的叔叔是一個思想進步的人,他不滿那些階級的對立,反對文革。他熱愛紅樓夢,但是最後卻因為《紅樓夢》而死,不願被屈辱寧願剛烈的死去,由此可見他是個多麼剛烈勇敢的人啊! 還有第十章《那一疊紙條》作者的爸爸過世,意外的打開“神秘的抽屜”發現了一帶的紙條,作者用的文字非常平凡,並沒有任何的刻意雕琢,但是所表現出來的是無限的傷痛,剎那間,作者明白父親受了多少的痛苦。他心疼,更加重新體會他的父親。「直到爸爸去世才知道,天下兒女真正理解父輩委屈的深度,總是在父輩離開之後。因此,這也總是兒女們追悔莫及的痛點。」得知作者的哀痛與後悔。更而可以衍生到現在的社會問題,現在人總是怪罪父母給的不夠多,認為他們所做的都是應該的。直到父母不在身邊才知道反省,我們應該藉此學會更加珍惜父母、珍惜我們的生活、珍惜我們的一切! 余秋雨先生說:「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借我一生》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可見那段期間應該是對他影響很大的,當他描述時還是這麼的激昂憤慨。雖然我們沒有再那個年代感受過當時的遭遇,但是藉著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當時的生活。雖然很苦,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或者是違背自己的原則看法。這過程是辛苦的,但是他們的內心卻是充實的!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可以去看看這本書,看看不同世代的生活差異,不只環境不同,還有許多差異。去了解一下當初文革時代的生活背景,就會知道我們現在的生活其實是幸福的。而且這本書頁數不多,讀的時候又像親身經歷在那個背景下,也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東西,是很值得去讀一讀的。 |
6評語 | 「一種放下,一種回歸」,生命雖無奈但至少還存有一絲希望。 |
7命題老師資料 | 命題老師:俞牡丹 服務學校全名:台北市內湖高級中學 學生姓名:21307吳翊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