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題型 | 基礎練習──修辭法運用練習──比擬﹙轉化﹚修辭法運用二 |
2.題目與引導說明 | (一)一般人的心理,喜歡生動具體的藝術形象,不喜歡呆板空洞 的說教;喜歡透過鮮明的形象得到啟發,不喜歡接受抽象道理的灌輸。 (二)「比擬」修辭的手法,除了突破人與物之間界限,以實物擬實物外,還有「以實擬虛」與「以虛擬實」兩種。 1.以實擬虛—將「抽象的」轉換為「具體的」。 即將抽象的概念或事理擬人﹙人格化﹚或擬物﹙物性化﹚,如 此抽象的概念一轉為具體形象。 如宋代賀鑄﹙1052~1125﹚〈青玉案〉: 「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詞中以一川茫茫的煙草,滿城隨風飄飛的柳絮,與梅子黃時霏霏霪雨的景致,來比擬瀰天蓋地的閒愁,把抽象的「閒愁」,形象化、藝術化。 2.以虛擬實—將「具體的」轉換為「抽象的」。 即以抽象的詞彙來比擬具體的事物。 如明代湯顯祖﹙1550~1616﹚《牡丹亭‧尋夢‧【懶畫眉‧忒忒令】》: 「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麼低就高來粉畫垣,原來春心無處不飛懸,(絆介) 哎,睡荼蘼抓住裙釵線,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處牽。」 有道是「開到荼蘼花事了」﹙宋代王淇〈春暮遊小園〉﹚,曲中以杜麗娘腳下絆到荼蘼的落花而惜春、傷春,以抽象的「向好處牽」的「人心」來比擬具象的荼蘼花。 請以自己曾經有過而難以忘懷的某種心情,自擬題目,並敘述引發這心情的事件始末。 不要作太多空泛的議論或說明。文中運用以實擬虛或以虛擬實的修辭來描寫。文章必須成篇,文長不拘。 |
3.預期目標 | 抽象的事理、概念、思想、感情、情懷、情緒,如果會運用比擬手法,賦予生命,給予形象,便可無阻礙地優遊在色彩繽紛、生機勃勃的文學園地。 |
4.學習目標 | 展開想像之翼,創造另一個別人意想不到的世界,運用比擬,化抽象為具體,體會「言為心聲」的藝術美感。 |
5.示例 | 傷逝 北一女中 苗博雅 時間是張濾網,從生命滾滾逝水中濾出值得珍藏的回憶,到老時焠鑄成金磚,供人憑弔曾經輝煌的歲月;有些記憶像河床沉睡的石頭,只有在心底澄明時,才會發現它不知何時已如鵝卵般圓潤清瑩,然而,那曾經撞擊心頭,磨出絲絲血痕的粗礫,仍在想起時隱隱作痛。 人生中,最傷痛的心情莫過於至親的死亡。記得是在國小五年級時,忘了從何時開始,每到周末,全家都固定到三軍總醫院探望奶奶。 病房中聽著奶奶、姑媽們和爸爸用廣東話聊天,試圖拼湊聽得懂的隻字片語來了解大人的世界,直到奶奶要休息了,我們才離開。親人們你一言我一語,那情緒高昂而繁碎的鄉音,至今縈迴耳邊如蟲的囓咬。 隨著病魔不斷將奶奶推向生命的終點,病房內的談話也漸漸變得沉重、不著邊際,最後成為木然的緘默。 沒有陪在奶奶身邊時的爸媽,心情是煎熬的。直到現在我才瞭解為何每當晚上電話響起,爸媽總會心驚。還記得那天傍晚,媽媽接到電話後淚流滿面,也還記得當時心中那莫名、罪惡的,如釋重負的感受,真正懂得哀傷,是從趕到醫院那一刻開始的。 已經來不及看祖母生前最後一面,只能看著一幕幕童年的回憶:祖母下廚煮的我最愛的紅豆稀飯、紅燒肉,最怕的嚴厲斥責、午後的溫馨對話、祖孫間未曾說出口的感情……都隨著冰冷的遺體被包裹,送往未可知的方向。 在第二殯儀館,看著剛從機場趕來的爸爸,踉蹌地走出停靈的太平間哀慟的身影,至今仍浮在心頭。聽媽媽說,奶奶是在知道爸爸已經抵達中正機場後,就安心地闔上眼。我想奶奶如果地下有知,應該還牽掛著爸爸─她最疼惜的次子吧! 在喪禮中,有許多我從來不識的長者,他們的神情,或多或少訴說著奶奶那個時代的滄桑。當他們彼此碰面時依然是用廣東話低語著,那是我似懂非懂尚未解開的生之密碼。 瞻仰遺容時,我幾乎不敢直視那靈柩中奶奶的臉龐,直接面對死亡的恐懼,對年方十歲的我來說,當時內心的震撼,現在依舊深藏心中。 在流動的長河中,我放置一顆尚待琢磨的璞玉,是為奶奶傷逝的心,盼望在未來轉化成智慧的清光。 |
6.評語 | 至親驟亡,哀痛至極,當下不暇為文,更遑論修飾文句。然而時間是療傷妙方,文章是止痛良藥,比擬的手法可適時捕捉記憶,提供自我救贖的機會。博雅誠摯地寫出十歲時傷逝的心,而從中咀嚼生命的況味,是孝思不匱最好的方法。 |
命題老師資料 | 命題老師:邱素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