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作者簡介 導讀 學科中心資源 數位資源 線上測驗連結
【點閱數:16,195】

古典名篇古典名篇

燭之武退秦師

  在秦晉兩國兵臨城下,千鈞一髮之際,鄭國老臣燭之武赤膽忠心,隻身深入虎穴,對秦穆公剖析陳辭,雄辯地證明滅亡鄭國對秦國不但絲毫沒有益處,反而會增強晉國這個潛在對手的實力,只有保存鄭國,秦才能得到好處。這樣就達到了分化瓦解敵軍的目的,使秦鄭兩國化干戈玉帛,從而使鄭國轉危為安。 
 
  本篇見於『左傳』僖公三十年(西元前六百三十年)。在僖公二十八年發生的城濮(在今河南陳留縣)之戰中,晉文公戰勝楚國,建立了霸業。僖公二十九年,晉、周、魯、宋、陳、蔡、秦在翟泉(今河南洛陽)會盟,晉國在會上『謀伐鄭』。僖公三十年,晉國和秦國合兵圍鄭。圍鄭對秦國沒有什麼好處,鄭國大夫燭之武看到這點,所以向秦穆公說明利害關係,勸秦穆公退兵,然後鄭、秦結盟,讓秦國在鄭國駐軍,秦穆公因此退兵,晉文公也只得撤退,一場戰爭被瓦解了。 
 
  本篇以對話著名。有鄭文公與燭之武對話,有燭之武與秦穆公對話。燭之武對鄭文公的話裡有話;對秦穆公說的話,完全看到秦、晉間的矛盾,看到圍鄭對秦、晉間的利害,所以能打動秦穆公。最後寫子犯請擊秦軍,晉文公不同意,這裡預伏後來的秦晉殽之戰。 
 
  本文為敘記類古文。記敘秦、晉大軍壓境,聯合圍攻鄭國,鄭國派燭之武出城,遊說秦穆公的故事。燭之武了解秦、晉之前的利害,欲退秦軍,只有製造兩國之間的矛盾。於是,分析形勢,曉以利害,終於說服秦穆公,下令單獨撤兵,瓦解攻勢,使鄭國轉危為安。秦國雖失信於晉,晉文公卻以伐秦為不仁,不智,不武,而搬師回國。可見一念之善,不僅消弭一場戰爭,更見大國風範。
回列表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