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作者簡介 導讀 學科中心資源 數位資源 線上測驗連結
【點閱數:21,883】

古典名篇古典名篇

馮諼客孟嘗君

本文討論
  本文可分六段。首段記馮諼寄食於孟嘗君門下,種種需索,孟嘗君都一一的滿足他。二段記馮諼自薦,替孟嘗君到薛地收債,並矯命燒券,免薛地人民之債,為孟嘗君市義,收攬民心。三段記孟嘗君罷官回薛,見到馮諼市義的效果。四段記馮諼魏孟嘗君由梁造勢。五段記孟嘗君復位,並依馮諼之策,請先王之祭器以立宗廟。六段記馮諼之計,使孟嘗君在齊為相數十年,使終無禍。

  全文敘事中心在於馮諼的特意、智謀和孟嘗君的器度、雅量。馮諼的特異,從「客無好」、「客無能」的回答,「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的需索,到矯命燒券,一步緊似一步的達到極點;孟嘗君的雅量,從「笑而受之」、「食之」、「為之駕」、「使人給其食用」的相對反應,及側筆襯映的「左右已告」、「左右皆笑之」、「左右皆惡之」,到強忍不悅的「先生休矣」,也層層推進,至於飽和。而筆勢一轉,從孟嘗君被貶退,見市義之效、薛地民心,不但化解了前面雙線並行的性格刻畫所隱含的衝突,並解肯定了馮諼在特異中所深藏的高瞻遠矚的智謀。於是雙線合一,君臣相得,由梁以造聲勢,利廟以固地位的營窟行動,就全從正筆直寫馮諼的智謀。結局三句,總括馮諼之功,迴映首段所謂「客無能」,原來正是大能大用。

  有孟嘗君之量,方能容馮諼之異而用其智;有馮諼之智,方能得孟嘗君之用而展其才,古之君臣,今之主雇,理無不同。但才智表現並不在舌尖口利的言辭,或標新立異的行為,而應是待人處世的練達穩健、深識長慮。

 

相關閱讀
  尋訪《戰國策》裡的成語故事

  1.南轅北轍(魏策四):

  魏惠王想攻打趙都邯鄲,魏臣季梁勸諫說:「剛才我回來時,看到一個人往北方駕車,卻和我說他要到楚國去;如今大王仗恃著地大人多,就想進攻趙國,用兵次數愈多,只不過離霸王之途更遠罷了」。

  2.狐假虎威(楚策一):

  楚宣王問群臣:「我聽說北方諸侯都怕奚恤,是為什麼?」魏客卿江乙回答:「就像狐貍騙老虎,說牠是萬獸之王;要老虎走在牠後面,野獸忙著奔逃,卻不知牠們是怕自己一樣;北方各國其實是怕您賜予他的百萬雄師啊!」

  3.作法自斃(秦策一):

  商鞅由魏國奔秦,為秦孝公重用為相,積極施行嚴刑峻法。孝公去世,商鞅逃回魏國被逐出;到了秦國旅舍,店員以商君制定的法令,要求他驗證身份,因而被捉,秦惠王終於將他五馬分屍,這就是作法自斃的由來。

  4.三人成虎(魏策二):

  魏臣龐蔥陪太子到趙都邯鄲做人質,臨行時問魏惠王:「假使有個人說『街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惠王不相信;但龐蔥問:「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上有虎,大王相信嗎?」魏惠王回答他會相信。因而龐蔥接著請大王在他遠離都城的期間聽信他人的中傷,惠王答應了;但是由於毀謗他的人太多,等太子不當人質回國後,惠王再也沒再召見龐蔥了!

  5.畫蛇添足(齊策二):

  楚將昭陽伐魏,又轉而攻打齊國;說客陳軫奉齊威王的諭令,去見昭陽說:「按楚國法令,殲滅敵軍者,最高的獎勵是什麼?」昭陽說:「只有令尹!」陳軫說:「有個楚人在祭祀後把一罈酒賞給門客,門客們比賽誰先畫好一條蛇就喝酒;有個門客先畫好,卻加上腳;結果後畫好的喝下了那罈酒。現在將軍戰無不勝,威名遠播;若不適可而止,官爵會屬於後來的人,就像畫蛇添足一般。」

  6.鷸蚌相爭(燕策二):

  趙國將攻燕,蘇代替燕國遊說趙惠文王:「今天我來貴國經過易水時,看見蚌正張開殼曬太陽。剛好鷸鳥飛來叨住牠的肉;蚌閉起殼夾住鷸的尖嘴,互不相讓,最後被漁人一網打盡;我擔心趙、燕二國相持不下,精疲力竭,成了強秦的囊中物啊!」

  7.抱薪救火(魏策三):

  魏軍被秦所敗,將割地求和。魏人孫臣以用柴木救火為喻,說明割地只會助長秦國吞滅六國的欲望。

  8.奇貨可居(秦策五):

  衛人呂不韋在趙都邯鄲經商,遇見秦孝文王的庶子:異人(後名子楚)當人質;認為他是個可以囤積居奇、賤買貴賣的寶物。因此遊說趙國釋放他,並設法讓他成為秦國的太子;當子楚即位後,就任命呂不韋作秦相。

  9.驚弓之鳥(楚策四):

  諸侯想合縱抗秦,趙派魏加求見楚的春申君說:「有一次,魏臣更羸在高臺上仰望飛鳥,和魏王說:『我只要虛撥弓弦,就能射下飛雁』,果然如此;原來他從大雁飛得緩慢,又叫聲悲切,判斷牠的舊傷未復,因此只要一聽到弓弦響起,就驚惶墮地;正如貴國臨武君有『恐秦症』一般。」

  10.圖窮匕見(燕策三):

  燕太子丹在秦為人質而先逃奔回燕,眼見秦攻六國,憂心如焚。禮聘荊軻刺秦。等到荊軻入秦,獻上督亢地圖及叛將樊於期首級時,當地圖卷到底而露出匕首,秦王大驚逃脫。

  

  語文魔法石:馮諼怎麼說,作家如何寫

  1.馮諼的話裡玄機:

  亂世裡,隨機應變不但是自我生存的要素,也是改變環境、維繫邦國的重要特質。依據對象的身分來調整勸說的內容,常能達到說服的目的。藉由重讀以下馮諼的三段言論,分析馮諼的言外玄機:

  (1)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用意──向孟嘗君分析得到薛人愛載,只是固守基本盤的第一步;聲東擊西,並趁機立齊國宗廟於薛地,才能長治久安!

  (2)(馮諼)謂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用意──表面上提供魏國良機,用意是聲東擊西,造成齊國國君的不安。

  (3)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

  用意──當孟嘗君再度返國受重用,必然忘了去安排後路;但是馮諼的提醒,讓孟嘗君在聲價最高時,預謀退路,的確是高招!

  

  2.《史記》的創意改寫:

  《戰國策》裡簡明流暢的薛地市義過程,到了《史記‧孟嘗君列傳》,司馬遷把孟嘗君內心深處的波瀾起伏,表達得淋漓盡致。以下是這段情節的兩個版本:

  (1)《戰國策‧齊策四》 (參照課文)

  ……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17)。券遍合,起矯命(18) 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2)《史記‧孟嘗君列傳》

  ……(馮讙)辭行至薛,召取孟嘗君錢,皆會,得息錢十萬。乃多釀酒、買肥牛,召諸取錢者:能與息者皆來,不能與息者亦來;皆持取錢之卷書,合之齊。

  為會日,殺牛置酒;酒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與息者,與為期貧不能與息者,取其券而燒之,曰:「孟嘗君所以貸錢者,為民之無者以為本業也。所以求息者,為無以奉客也。令富給者以要期,貧窮者燔券書,以捐之諸君彊飲食。有君如此,豈可負哉?」坐者皆起再拜。

  (語譯)……馮讙告辭孟嘗君後,到了薛地,就召集曾向孟嘗君借錢的百姓,全部聚集之後,收到了十萬利息。於是釀了很多酒,又買了肥牛,召集那些借債的百姓,請那些有能力償還利息的同來,不能還錢的也來;又一一將每人借款的債券核對完畢。

  聚會的那一天,馮讙殺牛請客,又招待美酒;等到大家酒醉了,馮諼就拿著債券,像之前那樣核對無誤,之後就讓能付利息的和貧寒無法負擔利息的,收起債券全數銷毀,說:「孟嘗君會借錢給你們的原因,主要是幫助一無所有的人民從事本業啊!而收利息的理由,是因為沒有供養食客的經費啊!我命令有錢的限期完錢,而窮人們燒了債券,用這筆錢來提供大家聚餐同樂。我們有這樣一位開明的領主,難道可以辜負他嗎?」席上坐著的人都感動地起立再次拜謝。

  【分析】

  相較之下,《戰國策》裡馮諼的形象採取先抑後揚的策略:由無好、無能的負面的形象,到自告奮勇去收債,到焚券而回;漸漸隨著情勢的轉移而綻放異彩,讓人有「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生動印象。

  而司馬遷《孟嘗君列傳》,則把馮諼塑造成富於智慧與辯才的形象。以薛地收債的情節為例,司馬遷把《戰國策》較為跳接的情節加工處理,把馮諼燒券的過程和解釋,交待得合情合理、天衣無縫;可以說在故事情境的發展上更上層樓;但也難免因為添加了繁花錦褥,而少了原作中明快的節奏感。

  在故事創作的真實與虛幻之間,可以從以上這兩段文字,去拿捏繁、簡之間的分寸:在架構了鮮明的故事梗概後,可以採用部分放大的檢視方式,去編織細微曲折的情節。

回列表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