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第2段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橫,兼韓、魏、燕、趙、齊、楚、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日淺,國家無事。
.段落語譯
秦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承舊業,遵循孝公的遺策,向南攻取漢中,向西攻佔巴、蜀,向東割據肥沃富饒的土地,向北奪取形勢險要的城邑。各國都十分恐懼,聚會結盟,商議削弱秦國,他們不吝惜珍貴的器皿、貴重的寶物和肥沃的土地,設法羅致天下的傑出人物,締結「合縱」的盟約,團結為一個整體。這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公子,都聰明忠誠,講究信用,寬厚愛人,尊重人才,結盟合縱來拆散連橫,又領有韓、魏、燕、趙、齊、楚、宋、衛、中山等國的軍隊。這時六國人才中,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這類人才劃策點子;有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類人才協商溝通;有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這類人才統帥軍旅。他們曾依靠超出秦國十倍的土地和百萬兵力,攻打函谷關。秦人開關迎戰,九國軍隊,竟互相疑懼,驚嚇逃跑不敢前進。秦國不費一箭一鏃,天下諸侯已經疲困至極了。因此,「合縱」盟約瓦解,爭先恐後割讓土地以賄賂秦國。秦國以充裕的力量去宰制陷於疲憊的諸侯,追逐潰敗的敵軍,屍伏於地有上百萬之多,鮮血流成河,可以漂起重重的盾牌。秦國憑藉有利的形勢,宰制天下人民,分裂各國河山。使東方強大的國家投降求和,讓弱小的國家稱臣進貢。延續到孝文王、莊襄王時,他們在位的時間較短,秦國沒有什麼戰事。
.原文第3段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係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段落語譯
到了秦始皇,他發揚前六代國君遺留下來的大業,揮動長鞭一統天下,併吞東西二周,消滅東方六國,登上帝位而君臨天下,他嚴厲的治術如同手拿鞭子抽打全天下的百姓,威震天下。接著又往南奪取了百越的土地,設置桂林郡和象郡;百越君主低著頭捆上繩子,把生命交給秦的獄官。於是始皇又派蒙恬修築北方的長城,守衛邊境,迫使匈奴後退七百多里:使那些胡人不敢南下侵擾中原,將士們也不敢拉弓動武來報仇。於是始皇廢棄先君前王的法制,燒毀諸子百家的典籍,進行愚民政策;同時拆毀名城,屠殺英雄,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陽去熔化刀鋒和箭頭,鑄成十二尊銅人,藉以消弭民間的武力。然後踏平華山以為城郭,依憑深深的黃河為護城河,據守億丈的高城,面對無底的深淵作為屏障。傑出的將領手持強勁的弓弩,戍守險要的地方;忠心的臣下率同精銳的士兵,亮出銳利的兵器,誰奈他何?天下已經平定,在始皇心中,認為關中地勢險要,正如百攻不破的千里金城,可以作為子子孫孫稱帝稱王,傳之無窮的基業。
.原文第5段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段落語譯
至於秦朝的天下,並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土地,殽山和函谷關的險固,依然和過去一樣。陳涉的地位,並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等國的君主尊貴;他手中的鋤頭和木棍,並不比鉤戟長矛鋒利;被謫罰守邊的士卒,戰鬥力比不上過九國的軍隊;謀略的深遠周詳、用兵作戰的方法,也比不上過去六國的謀士;然而成敗不同,功業相反。如果讓九國諸侯和陳涉衡量長短大小,比較兩者的權勢和實力,那就不能相提並論了。然而秦國憑藉小小的雍州土地,獲致了帝王權勢,取得了其他八州的土地,並使原先位處同列的諸侯入秦朝拜,已經有一百多年了;然後把天下當作家室,把殽山和函谷關當作圍牆。誰料陳涉一人起來發難,秦朝的社稷就毀滅了,國君被人所殺,遭天下人恥笑,這是什麼原因呢?就因為在攻守的形勢改變之後,不知道施行仁義以保有天下。
.原文第2段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橫,兼韓、魏、燕、趙、齊、楚、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日淺,國家無事。
.語譯第2段
秦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承舊業,遵循孝公的遺策,向南攻取漢中,向西攻佔巴、蜀,向東割據肥沃富饒的土地,向北奪取形勢險要的城邑。各國都十分恐懼,聚會結盟,商議削弱秦國,他們不吝惜珍貴的器皿、貴重的寶物和肥沃的土地,設法羅致天下的傑出人物,締結「合縱」的盟約,團結為一個整體。這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公子,都聰明忠誠,講究信用,寬厚愛人,尊重人才,結盟合縱來拆散連橫,又領有韓、魏、燕、趙、齊、楚、宋、衛、中山等國的軍隊。這時六國人才中,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這類人才劃策點子;有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類人才協商溝通;有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這類人才統帥軍旅。他們曾依靠超出秦國十倍的土地和百萬兵力,攻打函谷關。秦人開關迎戰,九國軍隊,竟互相疑懼,驚嚇逃跑不敢前進。秦國不費一箭一鏃,天下諸侯已經疲困至極了。因此,「合縱」盟約瓦解,爭先恐後割讓土地以賄賂秦國。秦國以充裕的力量去宰制陷於疲憊的諸侯,追逐潰敗的敵軍,屍伏於地有上百萬之多,鮮血流成河,可以漂起重重的盾牌。秦國憑藉有利的形勢,宰制天下人民,分裂各國河山。使東方強大的國家投降求和,讓弱小的國家稱臣進貢。延續到孝文王、莊襄王時,他們在位的時間較短,秦國沒有什麼戰事。
.語譯第3段
到了秦始皇,他發揚前六代國君遺留下來的大業,揮動長鞭一統天下,併吞東西二周,消滅東方六國,登上帝位而君臨天下,他嚴厲的治術如同手拿鞭子抽打全天下的百姓,威震天下。接著又往南奪取了百越的土地,設置桂林郡和象郡;百越君主低著頭捆上繩子,把生命交給秦的獄官。於是始皇又派蒙恬修築北方的長城,守衛邊境,迫使匈奴後退七百多里:使那些胡人不敢南下侵擾中原,將士們也不敢拉弓動武來報仇。於是始皇廢棄先君前王的法制,燒毀諸子百家的典籍,進行愚民政策;同時拆毀名城,屠殺英雄,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陽去熔化刀鋒和箭頭,鑄成十二尊銅人,藉以消弭民間的武力。然後踏平華山以為城郭,依憑深深的黃河為護城河,據守億丈的高城,面對無底的深淵作為屏障。傑出的將領手持強勁的弓弩,戍守險要的地方;忠心的臣下率同精銳的士兵,亮出銳利的兵器,誰奈他何?天下已經平定,在始皇心中,認為關中地勢險要,正如百攻不破的千里金城,可以作為子子孫孫稱帝稱王,傳之無窮的基業。
.語譯第5段
至於秦朝的天下,並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土地,殽山和函谷關的險固,依然和過去一樣。陳涉的地位,並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等國的君主尊貴;他手中的鋤頭和木棍,並不比鉤戟長矛鋒利;被謫罰守邊的士卒,戰鬥力比不上過九國的軍隊;謀略的深遠周詳、用兵作戰的方法,也比不上過去六國的謀士;然而成敗不同,功業相反。如果讓九國諸侯和陳涉衡量長短大小,比較兩者的權勢和實力,那就不能相提並論了。然而秦國憑藉小小的雍州土地,獲致了帝王權勢,取得了其他八州的土地,並使原先位處同列的諸侯入秦朝拜,已經有一百多年了;然後把天下當作家室,把殽山和函谷關當作圍牆。誰料陳涉一人起來發難,秦朝的社稷就毀滅了,國君被人所殺,遭天下人恥笑,這是什麼原因呢?就因為在攻守的形勢改變之後,不知道施行仁義以保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