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作者簡介 導讀 學科中心資源
【點閱數:890】

古典名篇古典名篇

病梅館記

  道光十九年(1839AD)龔自珍死前二年,被迫辭官南歸後寫下此文。自珍眼見朝廷腐敗,國勢日絀,遂運用寓言筆法,以梅花比喻天下人才,以上流社會文人畫士偏愛梅花的病態美,來影射封建統治者桎梏思想,摧殘人才。並借題發揮,借物喻人,反襯作者追求解脫,崇尚自然,愛惜並栽培人才的苦心, 寓意深遠。全文分五段,前三段敘蘇州、杭州一帶的文人畫士喜愛病梅,因此害得兩地的梅樹都成了病殘。第四段寫作者設館收容三百株病梅,並為它們鬆開束縛,讓它們健康、自然的成長。末段感嘆沒有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時間來照顧各地的病梅。

  本文寫作上最大的特點是借物托諷,融議論、抒情於記敘、描寫之中。文人畫士以梅的曲、攲、疏為美,但他們不便大事宣揚,又不可能使天下之民都以摧殘梅花為業以求利。他們這種「孤癖之隱」通過善於揣摩旨意者的宣揚,最終由企求重價的逆梅者付諸實施。於是梅被斫直、刪密、鋤正,以致於「江、浙之梅皆病」。而罪魁禍首,正是那些不動聲色、深居幕後的文人畫士,想想著實令人扼腕。夭梅、病梅其害既彰,那麼療梅、縱梅、順梅乃至復梅、全梅的必要性、緊迫性便不言可喻。但眾梅皆病,要加以療救,談何容易!然而作者並不臨難退縮。「泣之三日」,見其愛梅之深沉、毀盆、覆土、解缚,見其行動之果決,見其追求之執著;畢生療梅,見其志向之高遠。這些都充分體現出龔氏作為一名啟蒙思想家的見識與膽略。而那千姿百態、迎風怒放的梅花,也正成為作者這種理想的表徵。

回列表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