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天地自學天地

【點閱數:12,567】

民國-魯迅-孔乙己-時代下的犧牲者與「看客」

導覽
在〈孔乙己〉中,作者述說的不只是孔乙己身為舊時代知識分子的悲劇,也在於旁人對於這樣的悲劇的反應。不管是掌櫃、其他顧客,或是故事敘述者小伙計,都是這個悲劇的幫兇,因此「看客」,也就是作為旁觀者的群眾,是魯迅著力描寫的主題。 以下文章,選自魯迅〈娜拉走後怎樣〉,請在閱讀後回答以下問題: (一)作者說「這犧牲的適意是屬於自己的,與志士們之所謂為社會者無涉」,這句話的意涵為何? (二)作者認為中國太難改變了,其理由為何?你認為作者的觀點是中國需要改變嗎?如何改變?
內容

在〈孔乙己〉中,作者述說的不只是孔乙己身為舊時代知識分子的悲劇,也在於旁人對於這樣的悲劇的反應。不管是掌櫃、其他顧客,或是故事敘述者小伙計,都是這個悲劇的幫兇,因此「看客」,也就是作為旁觀者的群眾,是魯迅著力描寫的主題。

 


 

 

以下文章,選自魯迅〈娜拉走後怎樣〉,請在閱讀後回答以下問題:
(一)作者說「這犧牲的適意是屬於自己的,與志士們之所謂為社會者無涉」,這句話的意涵為何?
(二)作者認為中國太難改變了,其理由為何?你認為作者的觀點是中國需要改變嗎?如何改變?

 

  我們無權去勸誘人做犧牲,也無權去阻止人做犧牲。況且世上也盡有樂於犧牲,樂於受苦的人物。歐洲有一個傳說,耶穌去釘十字架時,休息在Ahasvar(按:歐洲傳說的補鞋匠)的檐下,Ahasvar不准他,於是被了咒詛,使他永世不得休息,直到末日裁判的時候。Ahasvar從此就歇不下,只是走,現在還在走。走是苦的,安息是樂的,他何以不安息呢?雖說背著咒詛,可是大約總該是覺得走比安息還適意,所以始終狂走的罷。
  只是這犧牲的適意是屬於自己的,與志士們之所謂為社會者無涉。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按:因恐懼而顫抖),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著嘴看剝羊,彷彿頗愉快,人的犧牲能給與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後走不幾步,他們並這一點愉快也就忘卻了。
  對於這樣的群眾沒有法,只好使他們無戲可看倒是療救,正無需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鬥。
  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我想這鞭子總要來,好壞是別一問題,然而總要打到的。但是從那裡來,怎麼地來,我也是不能確切地知道。(魯迅〈娜拉走後怎樣〉)

 

教學文章由臺南女中 陳卓欣老師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