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天地自學天地

【點閱數:2,628】

民國─楊牧─壯遊─遊必有方

導覽

楊牧在〈壯遊〉中,鼓勵年輕人要為自己安排充滿目的與意志的旅行,以學習觀察的誠意體會環境,讓自己在壯遊(grand tour)的過程裡,與各種人物接觸,讓多變的外界在眼前轉動,如此才是完整地成長。古今中外有許多藉由壯遊豐厚個體意志的實例,例如西漢司馬遷遊歷各地考察天下,在「成一家之言」的《史記》裡,充分展現壯遊帶給他的史學素養與格局。壯遊是充滿目的與意志的旅行,也是知識份子自我追尋的最好方式。

內容

短文寫作:遊必有方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里仁》)

註出遊到外地,必定告知父母明確的地點,避免使他們擔心。

  英國威廉王子在讀大學之前的空檔年(The Gap Year),以十個月的時間,到智利參與當地扶貧的義工服務,扛木頭、劈木柴、教英語、洗馬桶。形象欠佳的哈利王子,也曾在他的空檔年前往澳洲及非洲遊歷,期間,他在飽受愛滋病困擾的南非小國賴索托停留八週,以手提攝影機,完成一部紀錄片「被遺忘的國度」,他的二十歲生日當天,這部影片在英國ITV電視台播出。

  傳統上,空檔年就是歐洲年輕人「轉大人」的階段,他們絕大多數是藉由出國壯遊(Grand Tour),來完成這項成年禮。

  壯遊,指的是胸懷壯志的遊歷,包括三個特質:旅遊時間「長」、行程挑戰性「高」、與人文社會互動「深」,特別是經過規畫,以高度意志徹底執行。壯遊不是流浪,它懷抱壯志,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它與探險也不太相同,壯遊者不侷限於深入自然,更深入民間,用自己的筋骨去體驗世界之大。

  史上偉大的歷史作品之一《史記》,是在司馬遷的壯遊後完成。司馬遷從十歲開始讀萬卷書,父親司馬談為他延請漢代大儒孔安國、董仲舒為師;二十歲那年,父親給他一輛馬車,指導他有目的、有計畫的到廣闊社會中實地考察,接觸壯麗河山和四方之民的生活習俗,並蒐求歷史傳說與各種史料。司馬遷圓滿的完成了這次學術旅行,「讀無字之書,稟山川豪氣」,最後終於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壯遊的價值,在於對於人的改變。古今中外,有太多例子是經歷壯遊而改變人生,甚至提升人類的文明。三、四百年來,西方社會的壯遊傳統,已經沉澱到社會的最底層。回頭來看中國,蔣勳感慨表示,我們的文化老了,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我覺得中國從鄭和以後輸掉的,就是那個走出去的精神。」   

  有一種旅行,方法很貧窮,卻可以改變人的一生。這種旅行,西方從16世紀末傳承至今;中國卻已失落數百年。那就是Grand Tour──壯遊。培養獨自「闖」的能力,才能開創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

(改寫自:陳雅玲〈放大你的格局,人一輩子要有一次壯遊〉,

《商業周刊》第1004期,2007年2月15日)

閱讀甲、乙二文,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甲、乙二文,比較兩篇文章對於「子女遠遊」的看法。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問題(二):你曾經想像過一個人獨自旅行嗎?如果在二十歲的那一年,有機會能夠壯遊,你想如何跟家人說明?請以「遊必有方」為題,寫一封信給父母,抒發你對於壯遊一事自我成長的期待與動機。(占21分)

 

教學設計由高雄市立中山高中  葉秀娟老師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