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作者簡介 導讀 學科中心資源 數位資源
【點閱數:7,741】

現當代名篇現當代名篇

孔乙己

  本文是魯迅繼〈狂人日記〉後完成的第二篇現代白話短篇小說。魯迅曾表示,這是自己最喜歡的一篇小說,主要原因是其描寫一般社會對於窮苦人物的涼薄,表現方法從容不迫,渾然天成。孔乙己是一篇以第一人稱倒敘法寫成的小說。全篇小說在笑聲中開展,亦在笑聲中進入尾聲淡出,孔乙己這個無法營生,窮到幾乎乞討地步的傳統文人,為了喝酒而竊物,被打斷腿,總是被當作眾人茶餘飯後打趣的笑柄,透過這樣一個潦倒一生的文人形象,嚴厲抨擊科舉制度的毒害,以及社會對底層人物之殘忍冷漠與麻木。

  <孔乙己>寫於民國七年冬天,隔年發表於《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後收入《吶喊》小說集。當時陳獨秀等人以《新青年》作為陣地,領導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向封建主義、孔孟儒家學說,進行猛厲抨擊。魯迅將視野放置在社會最底層的困苦生活,取材自此,意圖扮起社會的醫生。而本文寫作題材的設定,主要是對於中國歷來的科舉制度與儒家書生,提出最痛心的批判。
    中國科舉制度自隋代以降,一路發展而下,是讀書人改善家境,進入宦途的唯一機會,因此有著這樣的話語流傳著:「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但到了清代末年,中國受到西方文化衝擊的影響,原為當時考官所喜的「八股文」,已不合時宜,因此在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止了科舉制度。然而原先早已花費多時,準備經由科舉制度,進入仕途宦達的儒生,卻在科舉制度廢除後,頓失一生所立目標,而孔乙己正是這樣的人。孔乙己讀了點書,沒考上秀才,被人嘲笑,不受尊重,又失去可以一展長才的社會舞台,因此更加受到眾人奚落。

  魯迅不僅關懷孔乙己這樣被社會所遺棄的儒生,並同時設定「丁舉人」這個人物角色,作為「科舉制度下犧牲品」的對照面。丁舉人當然得利於科舉制度,從此宦達,然而做為士人該有的風骨卻蕩然無存:任意動用私刑,全鎮上下都知道丁舉人家的東西是偷不得的。魯迅透過丁舉人完全失去關懷弱者的「仁心」,殘暴打斷孔乙己的腿,更加強力批判中國舊有社會的儒家學說,以及社會大眾人心需要改革之處。
 

回列表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