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作者簡介 導讀 學科中心資源 數位資源
【點閱數:2,584】

古典名篇古典名篇

裨海紀遊選(北投硫穴記)

  清康熙35年(1696年)冬,中國福州火藥庫爆炸,50 多萬斤火藥全毀,清朝廷令福建當局自行負責。由於火藥原料硫磺多產自日本,價錢又貴,地方財力無法承擔,於是有人提議台灣北部產硫,可派員加以開採。但因滿清併台僅十餘年,台灣北部始終未為政府勢力所及,地方當局無人敢冒險前往。福建省幕客探險家郁永河自動請膺,於1697年農曆2月21日由廈門出海,經四晝夜抵安平(今台南市)。

  農曆4月7日郁永河率56人從台南乘牛車沿西部海岸北上,途中行經無數原住民聚落,渡過大大小小溪流96條,抵達台北已是5月初2。月後工人陸續染瘴癘倒臥在床,7月一場大颱風將工寮吹垮,洪水沖毀一切。中秋後省方才又派人接續煮硫的工作,10月初,採硫完成。

  郁永河回到福州,根據旅台見聞撰寫成《裨海紀遊》一書。幾經傳抄、翻刻,出現了幾個刪節的異名版本,如《渡海輿紀》、《採硫日記》等。但不久之後,「裨海紀遊」及郁永河之名即湮沒於歷史的洪流之中。直到日據初期,日本政府開始重視《裨海紀遊》的價值。著名的台灣原住民研究巨擘伊能嘉矩,他認為此書是台灣早期最珍貴的史料,並將之列為他主編的「台灣叢書」第一種。

  《裨海紀遊》文言文語體,以筆記小說的形式撰寫此書,是一本史上少見的紀實性遊記,忠實地紀錄了台灣三百年前某些地理與人文的現象。《裨海紀遊》一書被引用最多的是有關「康熙台北湖」的記載。雖然僅一、二百字,但經地質學者之研究,「康熙台北湖」之存在已殆無疑義。除了康熙台北湖,郁永河對桃園台地、濁水溪流域、台江內海也有精彩生動的描述。

  通篇《裨海紀遊》最具參考價值之處,是有關平埔族的描述。郁永河北上旅行,甫離開府城即進入了平埔族活動的領域。《裨海紀遊》對平埔族的記載至今讀來,仍是那麼鮮活、生動。

回列表頁
TOP